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用抽签的方法来选举***及各总长,均称为国务员。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之。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的美国政体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的相同之处,并分析两者在总统权力设置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材料四:全国人大和政协召开情况表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了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3)据材料四,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材料一用抽签的方法来选举***及各总长,均称为国务员。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之。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的美国政体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的相同之处,并分析两者在总统权力设置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材料四:全国人大和政协召开情况表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了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3)据材料四,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1)材料中的“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指出两种制度的主要差异。
材料二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2)据材料二,分析清代中央机构变动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主题加以阐述。
材料四: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80年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各版护照上“文字”、“使用范围”的变迁,谈谈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的特点。
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1)材料中的“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指出两种制度的主要差异。
材料二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2)据材料二,分析清代中央机构变动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主题加以阐述。
材料四: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80年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各版护照上“文字”、“使用范围”的变迁,谈谈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的特点。
2.单选题- (共14题)
3.
雅典“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鲜血,平时献出年华,她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材料强调
A.参政是公民的权利 |
B.公民权利义务的统一 |
C.城邦公民自由平等 |
D.城邦至上的公民意识 |
4.
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30个较小的选区失掉一个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新选区。这反映出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
B.长期的腐败问题得以解决 |
C.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 |
D.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 |
5.
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径”。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英、德、美、法 |
B.英、德、法、美 |
C.英、美、法、德 |
D.美、英、法、德 |
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规定
A.加强了中央权力,兼顾了地方分权 |
B.类似中国的剪刀石头布游戏规则 |
C.强化了总统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
D.其本质是“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
7.
某次大会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以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直至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据此判断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一大 |
B.中共二大 |
C.国民党一大 |
D.遵义会议 |
8.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由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503起,其中630余人次的涉案者为英国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
C.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
D.领事裁判权任其为所欲为 |
9.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抗战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抗战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0.
下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份比例的情况,这一变化说明了

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B.中国革命性质的重大改变 |
C.中共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 |
D.建立新型民主政权的尝试 |
11.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
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
C.“十三行”辞退员工 |
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
12.
1954年12月,***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
B.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
13.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这个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
B.万隆会议 |
C.第一届不结盟会议 |
D.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
15.
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外交状况曲线图

下列选项中符合史实的是

下列选项中符合史实的是
A.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出现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
B.第二次建交高潮的出现是因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 |
C.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
D.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始终坚持非集团、不结盟基本原则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