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材料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中央机构和古希腊“分权”机构的设置情况,并说明二者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材料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中央机构和古希腊“分权”机构的设置情况,并说明二者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为考试官,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并亲自策问,取录61名。因所录者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明初南北榜案》
材料二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摘编自《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材料三1853年,杜威廉和他的助理,原商务部次长诺斯科特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构成》,在这份报告中有两条重要的内容直接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
——摘编自秦勃《两官分途下的西方文官制度:挑战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异同。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为考试官,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并亲自策问,取录61名。因所录者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明初南北榜案》
材料二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摘编自《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材料三1853年,杜威廉和他的助理,原商务部次长诺斯科特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构成》,在这份报告中有两条重要的内容直接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
——摘编自秦勃《两官分途下的西方文官制度:挑战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异同。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面大事年表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诸多历史。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
1856—1860年笫二次鸦片战争 |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1898年戊戌变法 |
1900年义和闭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宣统退位 |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
1919年护法运动开始 |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2003) |
上面大事年表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诸多历史。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单选题- (共14题)
4.
雅典“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鲜血,平时献出年华,她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材料强调
A.参政是公民的权利 |
B.公民权利义务的统一 |
C.城邦公民自由平等 |
D.城邦至上的公民意识 |
7.
纽约州代表汉密尔顿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一切社会都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前者是富裕的,出身名门的,后者是普通大众,很少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汉密尔顿主张
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
B.建立有限制的君主制 |
C.反对赋予人民权利 |
D.用宪法限制民主权利 |
8.
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
B |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 | 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为总统大选奠基 |
C | 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 | 法国启蒙运动爆发 |
D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 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 |
A.A |
B.B |
C.C |
D.D |
9.
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
A. 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
B. 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 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
D. 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A. 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
B. 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 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
D. 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10.
下图是1890年英国杂志刊登的题为《放下方向舵》的时事漫画,讲述的是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辞职的大事。根据当时德国政治体制,你认为最有可能让他辞职是


A.皇帝 |
B.内阁 |
C.帝国议会 |
D.联邦议会 |
11.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保护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 |
B.君主立宪体制有待于完善 |
C.权利制衡机制卓有成效 |
D.《权利法案》未真正发挥作用 |
12.
学者徐中约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
A.贬低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 | 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 |
C.阐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 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 |
13.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外国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
B.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 |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
D.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
14.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15.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16.
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表明太平天国
A.主张均分产品 |
B.达到军事全盛 |
C.开始封王建制 |
D.调整经济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