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742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1942年春,美国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区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1)材料一表明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列举中国军队使日军深陷“泥潭中无法自拔”的主要战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香港中评社署名文章指出:奥巴马执政时期,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海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民主党人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却延续了共和党人当政时期的政策,这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材料中概括实现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单选题(共16题)

3.
古代雅典规定:对那些提出和参与通过一项后来被证明为不合适的、或者与现存法律相抵触的法律的人,将予以惩罚。此举
A.禁止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B.实际剥夺了公民的立法权
C.旨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D.表现了雅典民主的狭隘性
4.
罗马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白日行窃,除用武器拒捕外,不得杀之。”这项规定
A.推动了罗马法由成文法向习惯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境内所有居民权利的平等
C.反映出罗马法的本质是阶级斗争工具
D.说明了古罗马法重视案件的区别
5.
—战后,威尔逊总统亲自参加《凡尔赛和约》的谈判,但该条约遭到了参议院的否决,使美国不能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参议院此举
A.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B.反映了立法权已超越行政权
C.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D.体现了其与总统间权限不明
6.
“英国的面积仅有24万平方千米,但是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她却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她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英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的“领头羊”作用主要表现在
A.最先掀起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B.最早开辟新航路和进行殖民扩张
C.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颁布宪法
D.开启议会民主政治和工业文明时代
7.
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这些规定
A.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B.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C.为列强在华建立租界提供依据
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
8.
近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给清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在此意义上,太平天国运动
A.标志着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
B.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C.削弱了清朝政府的集权统治
D.具有了工业文明的时代气息
9.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这个条约,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也是中国重新起步、从头开始的起点。”这里的“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0.
有人指出,经过长征,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使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发生了变化。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长征
A.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B.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C.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使中共获得了巨大的政治优势
11.
“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用独轮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这些现象共同体现了
A.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
C.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
D.民众的支持影响战争结局
12.
蒋介石说:“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故我全国同胞,在今日形势之下,不当徒顾一时之胜负,而当彻底认识抗战到底之意义与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蒋介石承认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合法性
B.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C.蒋介石认识到了人民抗战力量的重要性
D.国民党仍然没有抵抗侵略的意图
13.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5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 民主独立,思想解放
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 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
C. 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D. 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15.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的》,双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此条约的签订
A.有利于改善中国的抗战处境B.打破了美国对华的优势地位
C.表明了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D.是民族统一战线推动的结果
16.
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在《统一报》上评论说,列宁“在革命民主派的队伍中竖起了内战的旗帜”。此评论主要是针对列宁
A. 要求推翻沙皇专制政府
B. 主张建立工兵苏维埃政权
C. 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 主张实现工农兵联合革命
17.
“它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无产阶级是未来世界的主任。”这里评论的是马克思发表的
A.《共产党宣言》
B.《社会契约论》
C.《四月提纲》
D.《论法的精神》
18.
笔记复习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文是小明整理的历史笔记,据此,你认为小明记载的是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C.香港、澳门回归
D.两岸“三通”的实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