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7062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1839年4月3日在广州发给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机密信说:“我以最最忠诚的心情献议陛下政府,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陛下政府将从此获取最适意的满足
——摘自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参
材料二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政府是怎样获取了“最适意的满足。”
(2)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说明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呈现什么特征?中国人是怎样抗争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单选题(共18题)

2.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3.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其体现的司法原则是
A.没有证据不能定罪B.案件的裁决要有文字记录
C.维护共和制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其《现代世界史》中认为,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主的”。下列属于其“民主”成分的是
A.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
B.德意志皇帝任命官吏主宰议会
C.德意志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D.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5.
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最终被塞进宪法,而共和派希望的一院制议会最终被参、众两院制议会取代。这表明当时法国
A.各派反对该宪法
B.宪法的不稳定性
C.面临战争的威胁
D.各派之间的妥协
6.
被尊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政府根本就没有必要……在构筑人管理人的政府时,最困难的是:你先得让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来,你还得让他能控制住自己。”其政治理念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主要体现是
A.总统掌握军事权
B.国会权力至上
C.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D.人民主权高于一切
7.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8.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9.
***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结果是人民解放军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C.攻占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
D.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10.
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而这一行为未受到清军的阻止。这说明
A.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B.英国殖民侵略准备充分
C.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D.中英之间军事实力悬殊
11.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里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辛亥革命
A.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C.将传统文化彻底地击败
D.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12.
“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最大的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下列理解最符合论者本意的是
A.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目标
B.优待皇室是尊重清王朝,南方这种妥协是为国家为未来作出的牺牲
C.清朝的妥协是清廷牺牲了自己的江山,放弃了“万世一系,皇权永固”
D.各方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重建秩序与和平
13.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C.二者在经济纲领上是相互矛盾的
D.两者都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14.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南京条约》附件)
片面最惠国待遇。易使列强形成侵华联盟。
B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南京条约》附件)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C
“……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马关条约》)
五口通商。便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辛丑条约》)
严禁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A.A
B.B
C.C
D.D
15.
《蒋介石日记》中有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 国民大革命期间
B.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
C. 抗日战争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16.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国民大革命
B.“工农武装割据”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17.
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某校学生进行抗日战争期间有关日军暴行的研究性学习,在众多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战争亲历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和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18.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主要目的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
B.根本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C.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D.引发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19.
黄仁宇说道:“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国人
A.对“国门洞开”感到非常不安
B.“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
C.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苛刻待遇
D.出现了“师夷长技”的新思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