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假期作业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7027

试卷类型:假期作业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标准》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四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请回答: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依据材料四,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什么发展?
2.
二战后,世界国际关系经历了由美苏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
——孙丰怡《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大国交往中的审慎原则》
材料二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三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在经济领域的深入发展,欧盟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日益举足轻重。
——《欧盟外交: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
材料四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20世纪世界史》
(1)据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多次发生严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危机有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反映出欧洲联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4)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三,四,分析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2.单选题(共23题)

3.
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指出雅典民主制
A.领袖人物完全屈从于人民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具有制度化、法律化特征而缺乏智慧D.在制度的构架和实施中有一定局限性
4.
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
A. 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B. 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
C.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 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5.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 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 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 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 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6.
1776年,出席“大陆会议”的各邦代表在《独立宜言》中庄严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理应成为目由独立之邦,解除它和英王的一切政治关系,及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这表明当时北美“各邦”
A. 主张建立联邦国家 B. 属于军事联盟国家
C. 未形成统一国家概念 D. 希望建立统一战线
7.
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并促成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德国出现领导力量“错位”的主要表现是
A.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专制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
C.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至上D.提前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8.
洪仁轩在禁止使用奴婢时说:“禁溺子女,不得已难养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这表明洪仁轩
A.决心破除封建制度B.施政设想中有人本主义色彩
C.希望实现人人平等D.承认妇女儿童的经济价值
9.
光绪朝的荒政(是中国古代政府灾荒而采取的救灾政策)集前代之大成,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备周密的。但《申报》的报道中记载,1906年湖南水灾,江西各地出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事件,而1910年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这反映出
A. 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粮食紧张     B. 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
C. 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D. 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
10.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这一情况说明
A. 科举制的废除有其必然性 B. 预备立宪适应了时代潮流
C. 中国教育完成近代化转型 D. 清朝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11.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段歌词所描绘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情形
A.国民革命B.土地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12.
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 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B. 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D. 成功的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13.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源。”以上言论出自***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此时的中国
A.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B.革命根据地成燎原之势
C.工农红军正在战略转移D.抗日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14.
《全球通史》中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
A.二月革命
B.七月事件
C.十月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5.
“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己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起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饱开火了”文中的“小排炮”是
A.生物进化论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16.
如下图,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已成熟
B.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阶段
C.工业革命没有增加财富反而加剧矛盾
D.此时期历史发展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17.
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的劳动人民在摆脱贫困、文盲、缺乏公民权和经济权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们争取到了40小时工作周、妇女选举权、增加工资、强制性社会保险、罢工和工会组织合法化。材料主要表明
A. 十月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
B. 十月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
C. 十月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国际化
D. 十月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化进程
18.
1990年10月7日台湾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在1991年2月23日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中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后经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会议讨论通过。“国家统一纲领”阐明:“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这表明当时台湾
A.认同“九二共识”B.承认“一国两制”
C.坚持“一个中国”D.同意两岸通邮、通航、通商
19.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中倡议:“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其目的是
A.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 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20.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B.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冷战”行为
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D.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21.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A. 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B. 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
C.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 D. 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
22.
日内瓦会议开始时,周恩来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说:“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段话表明中国政府
A. 开始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公认准则
C. 推动了印度支那局势走向缓和
D. 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23.
美国日裔学者福山在《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中指出1992年时,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取得最后胜利。“历史终结论”出台的主要依据是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B.市场经济模式得到各国认可
C.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重大变动
24.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订了条约,相互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和平;并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做法
A.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B.削弱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
C.扩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D.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25.
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