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17—2018学年新高二上学期暑期测试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6827

试卷类型:假期作业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7

1.简答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
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
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语言,远方漂荡,
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甚至就在
面临着主人的怪脾气发抖,我都使他们解放。
我使这样的事情普遍流行,调整公理和强权,
协和共处,这样我应允的事都已一一完成。
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贼,一视同仁。
——古希腊某诗人、政治家
材料二
近代以来,作为宪政体制和模式创新……(英国)开启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时代,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国家政府建构问题——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
——魏建国《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
材料三
美国宪法修正历程(节选)

——摘编自[美]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1)材料一的作者是哪位政治家?他“一一完成”的事对古代雅典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是如何实现由“单独的国王”到“议会中的国王”的。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从哪些方面废除了对选举权的限制。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特点。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

   第五条俄国在中国通商海口设立领事官。为查各海口驻扎商船居住规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资护持。
第七条通商处所俄国与中国所属之人若有事故,中国官员须与俄国领事官员,或与代办俄国事务之人会同办理。
第十二条日后大清国若有重待外国通商等事,凡有利益之处,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

   材料二 今天,中国人民在***主席的领导之下,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并使我们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成了七万万人的强目的兄弟同盟,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之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

    ——《人民日报》社论:《巩固中苏兄弟同盟》(1950年2月16日)

   材料三 第一条宗旨和任务本组织的基本宗旨和任务是……在平等伙伴关系基础上,通过联合行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各成员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

   ——《上海合作组织宪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津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俄国通过第十二条获得了什么特权?
(2)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我国采取的哪一外交方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方针的出发点。
(3)材料三中上海合作组织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中俄(苏)关系的根本因素。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1906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留学生会议上的演说里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中国推翻专制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开明专制化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现在铁路造好了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老火车头呢,还是用人家发明的新火车头?当然是新火车头。新火车头发明要好几年,而我们拿来就可以用。既然要流血就干脆流一次血,不要再流第二次了。”这就是孙中山的观点,当时的政治精英基本上也是这种观念。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十月革命刚一爆发,许多报刊立即指出了它的“社会革命”的性质。认为其发动者“以工场劳动者为基础”“以激烈手段实行”……1919年初,社会上许多人对俄国革命仍然存在许多误解……到1920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俄国革命的看法已基本改观,许多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了。

——摘编自杨奎松《社会主义从改良到革命》

(1)材料一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洪仁玕的哪部著作里?根据材料一,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用人家发明的新火车头”的含义。列举孙中山为此做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国人对俄国革命态度发生改变的关键因素。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

3.单选题(共24题)

4.
下图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城邦政治
C.财产等级
D.轮番而治
5.
下图中罗马民众围观的是《十二铜表法》。古罗马法学家评价这一法律:“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平民)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表明它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B.消除了习惯法的影响
C.实现了平民与贵族的平等D.突破了万民法的局限
6.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一书中写道:“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力图变更这一做法是一种恶,试图废止其中一部分的做法也是不能容许的,而要想完全废除它的做法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的“真正的法律”应是
A.习惯法
B.自然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7.
“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俾斯麦回忆录里的这段话,表明他期望
A.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B.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C.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D.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8.
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其中有泰勒、强森、克利夫兰、胡佛、杜鲁门、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均未能幸免。它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
A.中央集权B.分权制衡C.两党制D.联邦制
9.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个国家应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0.
电影《女王》中有一场景:1997年,在英国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前往拜见女王。车队进入白金汉宫时,女王私人秘书罗宾对女王说:“夫人,首相到了。”女王说:“准首相,罗宾,我还未任命他呢。”“女王”可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英国
A.首相应对英王负责
B.首相需由英王任命
C.英王直接领导内阁
D.英王有权创制法律
11.
下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适合填入图中空白处的是
A.开天辟地B.握手言和C.分道扬镳D.走向成熟
12.
表l反映的历史现象源于晚清
A.开放通商口岸
B.划定“使馆界”
C.支付巨额赔款
D.实行“门户开放”
13.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描绘了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爆发
14.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材料应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改订条约》
D.《辛丑条约》
15.
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6.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宜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这一宜言应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7.
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A.战略反攻
B.主力决战
C.解放南京
D.会师会宁
18.
列宁自称为巴黎公社的继承者,他曾评价:“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高度赞扬了公社的
A.革命首创精神B.团结无畏精神C.英勇战斗精神D.高尚乐观精神
19.
杨会军在《一口气读完世界史》中提到:“厌恶战争的工人和士兵,在彼得堡发动了起义,迫使沙皇退位,宣告了共和国的成立。”这场“起义”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B.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标志着俄国退出了“一战”D.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0.
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
A.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
B.巴黎公社的伟大壮举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21.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说明本次会议
A.代行立法机构的职权
B.暂行中央政府的职责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确定了社会主义原则
22.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
B.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C.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
D.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23.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经了四次修正。其中1999年宪法修正案新增了
A.人民民主
B.多党合作
C.民族区域自治
D.依法治国
24.
下表是《人民日报》中“打倒”一词词频统计(1947-1987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单位:次/百万字
A.1947年,国内阶级矛盾缓和
B..1957年,停止炮击金门
C.1967年,“左”倾错误严重
D..198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25.
下图是联合国大厦的一幅大型壁画,图中文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被称为联合国的“黄金法则”。下列外交方针、政策最契合其精神的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不结盟政策
26.
1969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年终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无视八亿人民(中国人民)这一件事,在我们看来就不可能建立和平了……因此,我们准备同他们对话。”材料中的“对话”体现在
A.签订《朝鲜停战协议》
B.邀请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C.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D.共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7.
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
B.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美国百姓对苏联敌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