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市长宁、嘉定区高三下二模试卷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6744

试卷类型:二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6/7/2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贵族与平民的斗争
根据在某些细节上有各种说法的传统记载,在贵族与平民斗争最严重的一个时刻,即公元前462年,护民官阿尔萨针对执政官治权的擅断提出控告,要求创设“有关执政官治权法律的五人起草委员会”。这项建议遭到元老们激烈反对,在当年被推迟审议,第二年又由护民官再次提出,它成为那几年中两个阶层尖锐斗争的焦点。最后在公元前454年,护民官们抛弃先前那个建议,提出较温和的要求:“决定停止两阶层间的斗争,建立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立法委员会,颁布对双方均有益并且使双方拥有平等的自由权的法律规范。”这种想法得到接受,但在立法者问题上出现分歧,人们开始派遣一个特使团去雅典学习梭伦的法律和其他希腊城邦的制度。
——摘自(意)朱塞佩·格罗索著《罗马法史》
问题:
(1)该历史事件发生时,古罗马的政体形式是什么?“立法委员会”成立后,颁布了哪部法典?
(2)依据材料,护民官的立场是什么?
(3)你如何看待护民官们的斗争?
2.
《曾侯致英夷威妥玛》
1866年,时任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威妥玛向清政府呈递《新议略论》,指出中外能否长保和好,全看中国能否“内改政治,外笃友谊”。据考证,《曾侯致英夷威妥玛》(注:曾侯即曾国藩)虽系时人伪托而成,但得到较多士大夫呼应。以下为信件的部分内容:
且足下亦知中外人情有同有不同乎?论通商,中国帝王崇本抑末,贵农贱商。货贾关津之征,所以惩其黩货无厌,而使之重去乡也。通海通番,曩(以往)有例禁。今越数万里重洋,往来贸易,外朝之人,乐至中国,中国之人,不愿至外朝。此情所不同,中外绝异,非可强而致也。至商贾营什一之利,权子母盈余,以畜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歧而视也。自西国与吾国通商,凡可以攘吾之利源、夺吾之利权者,悉载条约,惟恐不尽。西国得矣,中土之人,何所赖乎?……
然吾中国,从未有不能自主者矣。……仁如尧舜,民之主也;暴如桀纣,民之主也。君臣之际,名分甚严,恩礼甚重。名分严,故君为主;恩礼重,故世戴一主。如使西国民为主、又民共为主的之政行于中国,此大乱之道也。……
然且谓之不能,……是利有中国之不能自主也,盍亦思中国之不能自主之大不利于西国乎?今者通商、传教之事孰许之?我皇上许之,海内人心固有所不欲也。虽不欲,而上有天子,又有天子命使,与西国使臣共主条约,普天率土,莫敢不遵。此中国能自主之明教大验也。假令天子一诏曰:今日两国条约所载,有不便于尔民者,余一人不能自主,惟尔百性任自为之。……及是时,天下英雄尘蔽而起,既念所主,为患更属西国。
问题:
(1)作者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了这封信?
(2)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你如何看待这封信件?
3.
综合题
唐宋域外交流
材料一:唐宋海上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问题:
(1)材料一所示路线沟通了哪几大古代世界文明?
(2)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流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3)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4.
伦敦形象
在我的头脑中,没有把对伦敦的看法与骄傲联系起来的念头。伦敦的可怕形象总是让我担心,使我沮丧的是如下一个巨大而令人惊骇的事实,数百万人似乎是偶然出现的,聚集在这条高贵之河(泰晤士河)两岸,各自在自己的巢穴工作,彼此不关心或不了解,……对无以数计的成千上万人伤残死亡毫不在乎。六十年前,一位伟大的英国人科贝特,就已将伦敦视为大瘤子。如果当时它就是一个大瘤子,现在又如何呢?它还是一个肿瘤,它把乡村地区半数人连骨头带血地都吸进它那狼吞虎咽塞饱了的肚皮里。
——伦敦郡议会的自由党主席罗斯伯里勋爵(1891年)
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伦敦在作者眼中的主要形象特点。
(2)据材料判断作者评价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信息,思考导致作者如此评价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论述题(共1题)

5.
条约与外交
国家间签订的条约是了解国际关系的重要窗口。试以“条约与外交”为主题,叙述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百年外交地位的变化。

3.单选题(共16题)

6.
公元前445年,富裕的雅典恢复旧法,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据说这条法律曾引起许多曲解、诉讼、种种欺骗与舞弊,当时被揭发欺骗、变卖为奴隶的约有5000人。以上史实说明雅典民主()
A.意在保障公民权利平等B.内涵变化受制于经济
C.乏善可陈并怀有偏见D.具有时代性和曲折性
7.
19世纪前期,阻碍德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
A.军国主义的强大B.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C.四分五裂的政治D.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
8.
下图漫画出自1898年法国某画报,它可以看作
A.列强侵略中国的直接证据
B.“门户开放”政策的真实写照
C.中西文化碰撞的艺术夸张
D.中国被瓜分的旁证材料
9.
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这里所说的“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A.英美等国家的全力支持
B.抗日战争挽救了亡国灭种危机
C.抗日统一战线的民族性
D.西安事变的发生改变战争进程
10.
我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11.
运用以下历史史实,最适合开展的研究主题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冷战
A.近现代国际格局演变B.欧洲全球秩序的兴衰
C.世界经济一体化轨迹D.战争危机与和平探索
12.
某年西方各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图示如下,结合所学推测,出现图中状况的主要背景是()
A.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开始复苏
C.欧共体成立,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D.欧盟建立,西欧的经济地位大大提升
13.
促使我国境内远古居民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B.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
C.自然环境的变化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
14.
从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直至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全球化初具雏形。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是
A.极端的掠夺性
B.无限的扩张性
C.竞争的有序性
D.统治的残暴性
15.
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一个特点,就是它通过与外部民族的接触获得促进自身转变的动力。下列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殖民扩张与掠夺
C.文艺复兴的兴起D.工业革命的开展
16.
15世纪有西欧学者提出:“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我(上帝)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让你死亡或永生。归根到底,……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中世纪的神学蒙昧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借助神威阐扬新型人本观D.冲击了教会的思想禁锢
17.
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该材料表明当时中国()
A.共和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有待商榷
C.人民群众的智识有待提高D.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
18.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了摆脱保守势力的影响,他将都城迁到了()
A.北京B.长安C.洛阳D.建康
19.
20世纪初,《民报》曾把当时和《新民丛报》的斗争要点归纳如下:

以上史料说明双方编创者( )
A.都主张种族革命B.都主张救亡图存
C.都主张政治革命D.斗争焦点是政体问题
20.
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较为适当的是()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21.
右列这幅政治漫画(选自杰里·H·本特利夏继果《全球史读本》7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出现在20世纪初。根据你的判断,漫画反映的是()
A.英法矛盾B.法德矛盾
C.美日矛盾D.英德矛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