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8题)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9.
古往今来,历届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有继承也有创新,效果各有千秋。阅读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者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后来对统治秩序产生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期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汉武帝为了克服这一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创新之处。并指出元朝对边远民族地区采取的管理措施。
(4)根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指出新时期发展完善这一制度的立法措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者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后来对统治秩序产生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期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汉武帝为了克服这一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创新之处。并指出元朝对边远民族地区采取的管理措施。
(4)根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指出新时期发展完善这一制度的立法措施。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治初年由曾国藩、左宗裳等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教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詞>
材料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现作为现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唯心历史现的破产》
材料四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廣,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椐。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第一个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指出第二个方案提出的经济根源。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救国救民族方案在立法上的成果。并说明孙中山社会革命是为避免怎样的“欧、美社会之祸”。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指出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其理论特点是什么?实践结果怎样?
(5)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什么重大创新方案。并指出到本世纪初因改革开放和这一方案的实行在民生改善方面取得的成就。
材料一同治初年由曾国藩、左宗裳等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教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詞>
材料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现作为现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唯心历史现的破产》
材料四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廣,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椐。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第一个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指出第二个方案提出的经济根源。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救国救民族方案在立法上的成果。并说明孙中山社会革命是为避免怎样的“欧、美社会之祸”。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指出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其理论特点是什么?实践结果怎样?
(5)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什么重大创新方案。并指出到本世纪初因改革开放和这一方案的实行在民生改善方面取得的成就。
3.单选题- (共18题)
11.
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12.
有人认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指的是
A.彰显资本主义民主原则 |
B.保留本国旧专制残余 |
C.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
D.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
13.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这样就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一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6.
2012年3月1日下午,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宣布鉴于名古屋否认“南京大屠杀”,原定举办的“日本文化周”活动将推迟举行。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
17.
某班学生在讨论“国际工人运动史”专题时,形成了以下结论,你认为错误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
B.《共产党宣言》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
C.巴黎公社斗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 |
D.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18.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辜汪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
C.“辜汪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
D.“辜汪会谈”的和平之旅,两岸关系取得新发展 |
19.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A.号召与会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
B.阐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方针 |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
D.提出不同性质的国家“求同存异” |
20.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主张世界各国在相处中互相监督,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具有法律性和道义性。”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 |
D.1971年取得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
21.
二战后至今,国际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反映的是


A.二战后形成美国称霸世界的局面 |
B.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出现 |
C.20世纪90年代的“一超多强” |
D.战后资本主义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
22.
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
B.上海合作组织 |
C.不结盟运动 |
D.欧洲共同体 |
23.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主要强调了
A.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 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B.农商并重的必要性 D. 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A.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 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B.农商并重的必要性 D. 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24.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
25.
1866年,清政府最早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途径英国城市曼彻斯特,印象深刻。他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此时的曼彻斯特
A.由殖民扩张而兴起的城市 |
B.是英国资本主义工场聚集地 |
C.出现纺织垄断组织 |
D.是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
26.
如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它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形成三角形的主要商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是对美洲土著人的野蛮经济掠夺 |
B.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
C.为西欧资本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
D.客观上促进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
27.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荣氏企业发展的一些史料,来探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将时代环境与发展状况对应正确的同学序号,排列最佳的是
| 发展状况 | 时代环境 |
同学① | 1900年创办保兴面粉厂 |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同学② | 1915年创办申新纱厂 |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同学③ | 1917年并购日资纱厂 | 人民群众开展了抵制洋货运动 |
同学④ | 1936年面粉厂增加到12家 | 南京临时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8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