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648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转折时期。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一次深刻的政治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发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都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和极大的偶然性,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必然产物。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企图借鉴西方的三权分立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提出了明确的宣传口号,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但是也的确教育了人民的心智,解放了当时很大一部分市民阶层的思想。辛亥革命是一场和平的温和的革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较好地解决了清王室的善后工作。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相隔只有7年多。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中国人走过的却是一段极不平常的道路:从胜利的欢乐,到沦入一片黑暗后的失望、苦闷和沮丧,再到奋起进行新的探索,闯出一条新的路子来。在20世纪中国的历程中,这是一段不可忽视的日子。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性质,并指出它们爆发的“偶然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借鉴西方政治学说的主要成果。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共同之处。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
材料一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出现了“斯密派”和“马克思派”。“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和结果。
(2)依据材料一、二,对于英国在工业化上“高歌猛进”的缘由,你赞成哪一派别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气”的原因。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原因。

2.单选题(共12题)

4.
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
5.
某部历史记录片有这么一段解说词:“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甚至预言其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但事实恰恰相反,第三共和国却不断巩固,在历史上存在了70多年,成为法国‘长寿’的共和国。”下面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由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历史在曲折中前进
C.当时法国的封建主义还比较强大
D.法国人民反对共和政体
6.
美国国土安全部2017年2月4日发布声明称,根据美国华盛顿州西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詹姆斯罗巴特3日作出的裁决,在全美范围内暂停实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限制难民等群体入境的行政令。国土安全部将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式。这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A.分权与制衡
B.邦联制
C.两党制
D.代议制
7.
李福明办有一个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
A.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
B.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势力阻碍
8.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9.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个体手工业
10.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统治
C.天朝上国思想
D.闭关锁国政策
11.
美国第一个大型的专业实验室是由爱迪生在1876年建立的,集中了近百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师。许多大企业也建立起T业实验室和研究所,如贝尔系统的基础研究就聘请了由英德留学回来的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A.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密切结合
B.大发明家决定科研水平和质量
C.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在理论科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12.
19世纪末,清政府对私人资本网开一面,“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政策思路推动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的阶段。清政府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A.洋务运动破产,物资供应严重匮乏
B.效法东洋,走上自强求富道路
C.清政府巨额赔款加剧了财政困难
D.迫于资产阶级变法与革命,清政府与资产阶级妥协
13.
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死亡和衰落。”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
C.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D.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挤压
14.
1979年四川省委允许部分试点企业,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短线产品和炸药等危险产品仍由国家统购统配外,大部分生产资料可以进入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不经过物资部门直接订立供货合同,也可以在市场上采购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企业也可以自销一部分产品。这体现了
A.国家对计划经济取向的全面否定
B.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
C.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中逐步建立
15.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据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
B.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3.选择题(共2题)

1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MnO2(KCl)

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

B

BaCl2 溶液(HCl)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C

CO2(CO)

通入过量的氧气,点燃

D

Cu(CuO)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17.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MnO2(KCl)

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

B

BaCl2 溶液(HCl)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C

CO2(CO)

通入过量的氧气,点燃

D

Cu(CuO)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