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册第24课巩固测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86453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5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时,自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须与外国互通有无。”并下令关闭沿海其他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并以《防夷规条》限制外国人在华的活动。
材料二:上海外滩(下图):临黄浦江,有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建筑群。新中国成立前外滩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

材料三:上海浦东新区(下图):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上海正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判断这是哪一封建王朝推行的什么对外政策?
(2)上海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的?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哪一会议上提出的?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设在哪两个省?
(4)上海外滩的形成和浦东新区的开发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趋势?
(5)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对外政策的认识。
2.
明、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出现严重危机的时期,据此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落后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清代对外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了?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何影响?
3.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清政府下令只开……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中的“一处”指什么地方?并由政府特许的什么机构来经营贸易?
(2)这体现了清朝的什么对外政策?这种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材料二:1792年乾隆皇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比,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置办物件。
——以上均摘编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清实录》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管理对外贸易机构的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乾隆认为“无需尔国置办物件”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二判断,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为什么提出与中国通商的要求?
(4)上述材料中体现的中英对外贸易政策,导致了两国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不同的结果?

2.选择题(共19题)

5.
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下列货币 ( )
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①④D.③②①④
6.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诗)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唐杜甫诗)
C.“苏湖熟,天下足” (宋谚语)
D.“无徽不成镇” (明清谚语)
7.如图,已知四棱锥 PABCD 的底面为等腰梯形,AB∥CD,AC⊥BD,垂足为H,PH是四棱锥的高,E为AD的中点.

8.
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A.元朝后期B.明朝前期
C.明朝中期D.清朝前期
9.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其表现有
①玉米、甘薯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②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③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D.③④
10.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表明了( )
A.资本主义开始
B.封建自然经济不占主要地位
C.资本主义生产萌芽
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1.
下面的史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学习西方、变法通商的思想B.固守传统、重商抑农的思想
C.夜郎自大,对外交流的思想D.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思想
12.
1553年,攫取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外国殖民者是
A.西班牙B.葡萄牙
C.荷兰D.日本
13.
清朝新兴的丝织业中心是(    )
A.苏州B.湖州
C.南京D.无锡
14.
清朝前期,主要经济成分
A.小农经济
B.工商业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15.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前提是(    )
A.政府的提倡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D.科技的进步
16.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了他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他是(    )
A.戚继光B.辛弃疾C.郑成功D.岳飞
17.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中国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的这段话说明 ( )
①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②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④实行改革开放有现实的必要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8.
挽联寄托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多为对逝者生平事迹的追忆或表达惺惺相惜之情。康熙帝写的一副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
A.郑和B.戚继光
C.郑成功D.施琅
19.
下列对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能够从根本上抵挡西方的入侵
D.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
20.
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
A.明朝前期B.康熙时代
C.康乾盛世D.明中期到清前期
21.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A.帝国的繁盛B.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C.近代的曙光D.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22.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23.
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3.填空题(共1题)

24.
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小题1】宋朝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清朝乾隆时期规定由政府
特许的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小题2】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的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1 9 7 8年,中共中央召开的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小题3】1871年,法国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1917年,俄国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9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