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624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首诗写于哪一年?请分析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态度及其最终结果
(2)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基本原则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你认为当今制约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
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及建交方式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四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成就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以及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美国史》
材料二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敌对政策和具体措施,终于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材料三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问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エ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成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拉非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材料四  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于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有什么新变化?
(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随之瓦解。材料三中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据材料四,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请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2.单选题(共24题)

4.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代表两种不同文明
B.古代的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C.古希腊人的一部分是指雅典全体居民
D.古希腊部分城邦实行民主制度
5.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子、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 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 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
C. 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 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6.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不尽相同的政体,有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有的是民主共和政体。即便如此,这两种政体在不同的国家也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多样性,最主要的原因是
A.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B.各国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
C.各国的具体国情差异较大D.各国民众对民主制度的认知程度不同
7.
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国王可以任免宰相和其他官吏,可以创制法律,可以随时召开和解散议会。”这反映出该宪法具有(   )
A.军国主义色彩B.专制主义色彩
C.民主主义色彩D.民族主义色彩
8.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不包括(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遵义会议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9.
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战败形势下的城市自治,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有很高的地位,马克思将其视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今天很多法国人对这一事件还是肯定的,他们肯定的是
A.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尝试
B.暴力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
C.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大团结
D.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10.
时至今日,莫斯科广场上的苏联红旗早已降下20余年,但每年11月6日都会有大量市民在广场上集会游行以纪念十月革命。从历史的眼光看,俄罗斯人民怀念十月革命的最大理由是(   )
A.它的成功证明了列宁主义的正确性
B.它以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斗争目标
C.它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D.它为俄国社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11.
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是
A.英、法、美B.英、法、德C.德、法、美D.英、德、美
12.
《青藏高原》唱响全国:“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
《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宪法
D.1999年宪法
14.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从下面两图的转变,说明
A.海峡两岸都支持和平统一祖国B.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C.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策略发生了变化D.中国政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5.
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 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 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 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 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16.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A.“独立自主”方针B.“依法治国”方针
C.“港人治港”原则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7.
某个区域合作组织提供了一种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该组织是
A.华沙条约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上海合作组织
18.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定海神针”。靠这根“神针”,我们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于中苏建交时首次提出
②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③它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交往
④它在国际上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A.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D.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20.
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这段话所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21.
如今,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对中国访问越来越重视,大国领袖希望通过访华使自己在全球性问题上的政策得到中国的支持,使双边关系更加稳定;中小国家领导人也希望通过对中国的访问提高自己的影响。这些都是因为(   )
A.国际合作越来越密切
B.中国掌握了世界领导权
C.各国的政治态度日渐趋同
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2.
看似随心所欲的漫画,通常可以用戏谑的笔法和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下图是一幅关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漫画——《来吧,小鱼!》,山姆大叔召唤小鱼过来的目的有
A.援助欧洲发展B.扶持资本主义
C.遏制苏联势力D.建立北约组织
23.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一一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十月革命B.二战爆发C.苏联解体D.美苏“冷战”
24.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
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联系加强B.历史关系密切
C.社会制度相同D.文化传统相似
25.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在某些国际事务中向美国说“不”。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 美苏两极格局即将解体
B. 日本受到不结盟运动影响
C.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D. 中日之间实现邦交正常化
26.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 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B. 群雄并起
C.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27.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B.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C.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D.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3.选择题(共2题)

28.

Ⅰ.小茗同学利用硫酸铜溶液进行趣味实验,他将浸泡了硫酸铜溶液的滤纸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到滤纸颜色变白,由湿变干后燃烧,在燃烧后的灰烬中出现了红色固体,他很好奇,进行了相关探究,请填写有关空白.

[实验目的]探究红色固体组成

29.

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所加入试剂合理的是(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所加试剂

A

Ca(OH)2

CaCO3

盐酸

B

MgCl2

NaCl

硝酸银溶液

C

C

Fe

稀硫酸

D

CO2

HCl

氢氧化钠溶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