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585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2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条:
第三款合众国的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
第十款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
第四条:
第三款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第十修正案:将宪法未授予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保留给各州。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
(1)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联邦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背景。
材料二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其他单一制国家那种中央集权的一般特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均须依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政令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至今都实行着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制度,但是,这种单一制具有中国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法律对当代中国结构形式进行了规定。
——摘编自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色,并说明其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他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申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1921-1925年各地农家经济商品化程度(表2)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说明上述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单选题(共21题)

3.
“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
A.推行直接民主政治
B.注重维护城邦利益
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
D.公民道徳高于一切
4.
约公元前450年,“罗马平民迎来了他们的首度胜利,那就是罗马基本法律《十二铜表法》的编纂和颁布。在这部法律中,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是指
A.《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权的平等
B.全体公民都可依据成文法维护权利
C.《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限制贵族的权利
D.平民获得参与制定或修订法律权利
5.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案》。其中,《宽容法案》授予几乎所有新教徒群体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英国通过上述两个法案
A.确保了议会的基本权利
B.把国王置于“统而不治”的境地
C.继承了传统的政治规则
D.使公民权利和君主权力达到平衡
6.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认为,“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它在动员、集合民族感情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以下历史事件最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A.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B.德意志帝国统一
C.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
D.中华民国建立
7.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每二十五家设两司马,“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由此可见,太平天国以两司马为首的每二十五家是
A.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单位
B.农耕经济的基本单位
C.太平军作战的基本单位
D.商品经营的基本单位
8.
庚子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成大患,各国亦以剿匪及保护商民教士为名,调舰增兵,合而谋我。”各国“合而谋我”的后果是
A.东南沿海的门户被打开
B.列强侵华开始进入资本输出新阶段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合作
D.以华治华成为侵华的主要政治手段
9.
1917年4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德国的最高指挥部用一列密闭的火车将列宁和其他革命者运回俄国”。德国这样做的初衷在于
A.为俄国制造麻烦迫使其退出战争
B.以实际行动支援列宁的革命斗争
C.避免在德国发生激进的社会变革
D.与布尔什维克党结成暂时的联盟
10.
西方学者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说,“巴黎公社试图重拾一种地方的、联邦的世界观,但是未能充分考虑到它所对抗的国家的力量”。其意在强调
A.不掌控强大武装力量革命难以取得成功
B.德意志的综合国力强于法国
C.巴黎公社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革命政权
D.内部矛盾导致了公社的失败
11.
下表为1970—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中美建交推动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
B.中国注重改善与西方的关系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C.西方国家放弃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
D.中国推行的不结盟外交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
12.
1957年3月,西欧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曾对此评价说:“阴影同样存在:政治上的阴影,还有经济上的阴影。”他所说的“经济上的阴影”是指
A.共同市场在欧洲范围内的地理界限
B.美国对欧洲共同市场的极力压制
C.经互会与西欧共同市场的相互对立
D.共同市场内各国实力的巨大差异
13.
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德国一直对苏东国家奉行不承认的强硬政策,但60年代末宣布实行以“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通过谈判,联邦德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一转变
A.是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产物
B.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C.是德国经济滞涨下的被迫调整
D.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
14.
下图是冷战时期苏联画家就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所创作的漫画——《华尔街的援助》。作者意在表明
A.美国缺乏复兴欧洲的经济实力
B.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出现了危机
C.美国援助的目的意在控制西欧
D.马歇尔计划使欧洲联合成为泡影
15.
西周统治者举行的“籍田礼”是西周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周天子以亲耕为表率,宣扬“民之大事在农”、“王室唯农是务”。“籍田礼”
A.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B.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
C.是统治集团重农意识的政治实践
D.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对各诸侯国的重视
16.
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7.
《四民月令》描述了东汉时期一个地主庄园一年中农业生产的安排。其中有大量关于“籴”“粜”等买卖谷物的记载,以及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以备冬寒,十一月。买白犬”以供祭祀之用等内容。这反映出在东汉时期
A.商业活动是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逐步松弛
C.庄园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D.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易的主要形式
18.
下表是北宋初年政府下达的一系列命令,这些命令反映出宋代
A.不抑兼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B.统治者重视招抚流民开垦荒田
C.租佃制已经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
D.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大批南迁
19.
乾隆时编纂的《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据此可知当时
A.官营手工业日趋衰落
B.农业生产收益逐渐下降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间丝织业发展迅速
20.
1872年1月.内阁学士宋晋以“糜费太重”为由奏请饬令闽沪两局停止制造轮船。李鸿章提出兼造商船,华商自立轮船公司,并得到了清廷的批准,轮船招商局应运而生。这反映出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在于
A.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B.辅助军事工业发展
C.冲破顽固势力阻挠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1.
1936年4月,株(洲)韶(关)段接通,完成了粤汉路全线贯通。1937年上半年,陇海路向西伸至宝鸡,宝鸡至连云港的1075年公里铁路通车。国民政府致力于铁路建设客观上反映出
A.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B.国民政府加紧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民政府做了一些抗日的战略准备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符合中国实际需要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B.调整了农业经营方式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23.
日本学者指出:“1905年夏是中国的转折点。事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战胜了俄国,这件事正发生在中国政府及其革命的反对派都想探索未曾经历过的道路的时候。对每一方来说,日本的经验指出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就清政府来说,它当时汲取的“日本的经验”是
A.推行军事改革
B.健全法律体系
C.建立立宪政体
D.废除君主体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