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576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5/3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力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三1984年,一名叫约翰逊的示威者焚烧了一面国旗,还围着火堆唱:“美国,红白蓝的旗帜,我们唾弃你。”该案发生时,已有联邦国会1968年通过的《反亵渎国旗法》,50个州中的48个州有类似法律。1989年6月21日,最高法院以五比四、判定约翰逊的行为为“象征性言论”,是受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这个判决裁定《反亵渎国旗法》违宪。这个结果一宣布,乔治·布什总统立即针锋相对地表态,“烧国旗是错的,大错特错”。美国国会也立即通过了1989年《国旗保护法》,经乔治·布什总统签署后成为法律。随即,有人在国会大厦前烧毁国旗,以示挑战。最高法院再次以五比四、判定,1989年《国旗保护法》也违宪。国会希望通过修宪来改变最高法院的判决,但至今仍未成功。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
(2)总统、法院在国会的立法权方面相互制衡的表现是什么?
2.
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创造出适合自己需求的政治发展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遗书》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据材料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当我们把视线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去寻找西方文明之源时,雅典卫城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在它静谧而沉寂的遗址深处,记叙着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雅典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雅典政治制度产生的条件。
材料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节选(1875年)
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3)材料三体现了近代法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
3.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英、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导致中英、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他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材料二:当提案通过时,会场一片沸腾,许多人离开座位,非洲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舞,还有人振臂高呼;而西方一些代表却在一起交头接耳,有人愁眉苦脸,有人强打精神,有人故作镇静……当时的美国代表布什也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来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是何时何组织通过的决议?决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提案通过时,非洲国家的代表兴奋起舞而西方一些代表却愁眉苦脸?为什么美国代表哀叹“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柏拉图全集》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他认为克服这些缺陷的有效手段是什么?
(2)在20世纪初,中国哪一群体制度移植试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这种移植来的制度与中国传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导致其在中国无法成长?

2.单选题(共20题)

6.
下列选项与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不相符合的是()
A.男女公民政治权利一律平等
B.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C.五百人会议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D.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
7.
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都
A.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
B.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C.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8.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表明罗马法
A.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平民利益
C.袒护贵族特权
D.体现政治民主
9.
《威廉二世》一书描述道:“他(威廉二世)冲动鲁莽的性格,以及在对待问题或别人时显出傲慢的态度……(这一)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麦的事件。”这些描述从侧面反映了
A.领袖的个人素质决定国家的施政效果
B.君主立宪制之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矛盾难以调和
C.德国的代议制不够成熟与完善
D.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得以保存
10.
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皇帝的权力与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区别很大。下列对其原因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A.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利益,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共同争取的权利
B.德国迫切要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法国要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C.德国是为了维护军国主义传统,法国君主派是为了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
D.德国主要是为了维护统一成果,法国主要是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
11.
2010年5月11日,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组建新一届内阁,就任英国首相。下列对英国女王、首相、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英王远离政党纷争,只是国家名义的象征
B.首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并控制立法大权
C.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D.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
12.
美国成功地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保持了地方的创造性。主要原因是采取了
A.总统制B.联邦制C.君主立宪制D.民主共和制
13.
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 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B. 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 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D. 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14.
史学界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模式划分为三种: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与英国“相互妥协,渐进改革”的现代化进程特点相比,法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呈现的特点是
A.政局动荡,曲折复杂
B.政局稳定,和平斗争
C.捍卫统一,平定内乱
D.社会改革,王朝战争
15.
下图是英国侵略香港地区示意图,下列与该地图形成有关的条约是

①《南京条约》 ②《北京条约》    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④《改订条约》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
下图是1901年英国《PUNCH》刊物上登载的一幅《甜蜜而忧伤的离别》的漫画。漫画中李鸿章对着手拿借据的英、法、俄、日、德等国的侵略者说:“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此漫画反映的是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贷款
B.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C.李鸿章因中国被瓜分完而感“忧伤”
D.李鸿章为解决了中外纠纷而感“甜蜜”
17.
唐德刚认为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在某次战争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这次战争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18.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路线图。与此对应的革命发展趋势是( )

A.从学习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B.从进攻城市转向农村发展
C.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D.从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
19.
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主要有
①南京大屠杀
②潘家峪惨案
③“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④旅顺大屠杀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
《申报》报道说:“本月八日晨一时,驻扎丰台的日军,……要求入宛平县城搜查。我国当局以时在深夜不允,日军遂向驻在该地的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冯治安师吉星文团,开炮百余发挑衅,我军颇有死伤。……此报道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平型关战役
21.
1917年4月16日,列宁和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就是( )
A.《四月提纲》B.《和平法令》
C.《土地法令》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22.
为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有人主张由资本家和王公大臣出资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该组织内,各种劳动形式相互协作,这样生产力将极大发展,人们将享受到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这种设想属于
A.自由主义
B.理性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23.
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北大西洋公约》
B.《华沙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24.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25.
1919年5月18日,陈独秀发表文章说:“(日本)又要侵害我们的山东,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无论是学界,政客,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陈独秀意在
A.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B.明确五四运动的目标
C.呼吁中国各界团结救国D.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