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辉南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567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自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方面为世界提供范例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国初年法制改革与英国的主要不同之处。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1960年《人民日报》中“一边倒”的使用频率:“一边倒”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年和1952年,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不断下降,到60年代,该词汇数量上下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
材料二 新中国外交的三次高潮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高潮出现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70年代中国外交高潮的表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

2.单选题(共19题)

3.
柏拉图说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作者意在说明雅典
A.抽签选举的局限
B.多数人暴政的实质.
C.轮番而治的危害
D.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4.
公元前3世纪,罗马阿奎里亚法规定:“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或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这说明该规定
A.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确保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注重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性
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如果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不签署,参众两院可以再次进行表决,如果均达到2/3多数通过,法案即可生效。此规定
A.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B.保证国会的绝对立法权
C.表明总统无权否决法案D.防范了总统的专制独裁
6.
“内阁起初由总统任命组成,后来改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它对议会(参议院)负责。”“这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上述材料出自
A.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共和国宪法》
7.
有学者称德意志帝国是“半宪法”甚至是“假宪法”的国家。这是因为德意志帝国
A.宪法中专制色彩浓厚
B.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未赋予人民政治权利
D.经由王朝战争而建立
8.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条规定:“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B.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C.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
D.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
9.
《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这说明《资政新篇》(  )
A.注重广大民众利益B.符合太平天国实际
C.得到西方列强支持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10.
从1895至1913年,至少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
“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2.
***指出:“如果我们能够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那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这说明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的关键举措是
A.进行土地革命
B.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发动秋收起义
D.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3.
下图是发生在抗战时期的某战役示意图。该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4.
杨奎松评价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双方一个力图以承诺民主为掩护,将国家重新统一在一党的控制之下;一个则必欲以事实上割据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军队和干部”。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时的南北和谈
B.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
C.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
D.解放战争中的北平和谈
15.
“它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无产阶级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这评论的是
A.《共产党宣言》
B.巴黎公社
C.《四月提纲》
D.十月革命
16.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动、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他描述的历史事件
A.发生在20 世纪50 年代B.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C.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D.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该法律承认多种所有制并存,同时也明确“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这些出自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75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18.
“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这是指
A.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D.将“一国两制”写人了宪法
19.
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美英法德军事开支与国民收入总值比率表
A.和平主义思潮发展B.冷战局面的结束
C.西方优势逐渐加强D.多极化趋势加强
20.
下图是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赛的漫画。这幅漫画旨在说明
A.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B.西欧渴望美国的经济援助
C.西欧各国经济走向崩溃
D.美国的军事实力不断膨胀
21.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联合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D.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