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云: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必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伊(藤博文)云: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二李云: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伊云: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李云: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伊云: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李云: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才干太大。伊云: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如与中堂比才,万不能及!李云: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伊云: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三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项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进步党建议,鉴于即将到来的瓜分中国的行动,日本应占据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而自由党则力主割占满洲和台湾。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理由发生了什么变化?联系材料一、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各自态度有何不同?
(3)《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日之间取得和平局面了吗?据材料三和所学日本侵华史实,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李(鸿章)云: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必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伊(藤博文)云: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二李云: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伊云: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李云: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伊云: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李云: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才干太大。伊云: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如与中堂比才,万不能及!李云: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伊云: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三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项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进步党建议,鉴于即将到来的瓜分中国的行动,日本应占据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而自由党则力主割占满洲和台湾。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理由发生了什么变化?联系材料一、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各自态度有何不同?
(3)《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日之间取得和平局面了吗?据材料三和所学日本侵华史实,分析其原因。
3.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折射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1945年,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材料三: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材料一的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2)材料二的对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国际意义。
(3)指出材料三春联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历史事实说明这幅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1945年,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材料三: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材料一的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2)材料二的对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国际意义。
(3)指出材料三春联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历史事实说明这幅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
2.单选题- (共15题)
4.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段材料表明
A.精英政治已经受到雅典民众的强烈抵制 |
B.雅典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
C.雅典民主充分体现了公民的参政权 |
D.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
5.
在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英国面临分裂危机前夕,白金汉宫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虽然赞成苏格兰继续留在联合王国,但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英国女王不关心国家事务 |
B.女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无足轻重 |
C.即使苏格兰独立,女王仍是苏格兰元首 |
D.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国王统而不治 |
6.
1785年美国首任驻英大使亚当斯赴任时,英国外交官讽刺挖苦:“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位外交官针对的是
A.美国邦联制松散无力 |
B.十三块殖民地都有大使 |
C.美国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 |
D.英国尚未承认北美独立 |
7.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当时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
B.九一八事变 |
C.七七事变 |
D.八一三事变 |
10.
《马关条约》签订后,梁启超等人在呈光绪帝的上书中指出,割台湾的严重后果是:(1)“外夷久存觊觎之心,而吾又以台鼓舞之,诱召之”,“是吾割肉而自毙也。” (2)“欲割台以全内地、保都城而地更瓦裂,都亦必惊。”梁启超等人的观点( )
A.被以后列强侵略事实所证明 |
B.认识到了台湾对国防的重要作用 |
C.虽有夸张,但对国人有惊醒作用 |
D.意在谴责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
11.
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幅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其他帝国主义分子听后连声叫绝,并发出阵阵狂笑。一个中方官员站起来,义正辞严,对了一幅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请问此条约是
A.《辛丑条约》 |
B.《南京条约》 |
C.《天津条约》 |
D.《北京条约》 |
12.
***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 | B.长征胜利完成 |
C.遵义会议的召开 | D.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
13.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说法错误的是()
A.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
B.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的“卢构桥事变” |
C.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的全民族抗战 |
D.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一直奉行“不抵抗政策” |
14.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2014年12月13日被确立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抗日战争 | D.甲午中日战争 |
15.
二战中谁打败了日本?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对日宣战,还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从整体史观来看是
A.美国的原子弹 |
B.苏联的对日宣战 |
C.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 |
D.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
16.
《血战台儿庄》是1985年中国大陆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影片,这部集纪实性、文献性、史诗性风格于一身的作品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史中重要的一页,生动地记录了国民党爱国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塑造了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形象。影片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各方好评,并对打破海峡两岸坚冰起了重要作用。台儿庄战役所属正面战场的抗战是( )
A.淞沪会战 | B.徐州会战 |
C.武汉会战 | D.太原会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