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组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城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廷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
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改革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1870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自8O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过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活工作。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极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19世纪后半期疫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枪疫中未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偏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玻》
材料二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设立“天津城临时政府”,史称“都统衙门”,下设卫生局,整顿天津卫生,进行街通清理、设置粪场、垃极处理、种痘,预防霍乱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根据与都统衙门的约定,许多章程、机构继续保留,卫生局得以保留,而且卫生局的职员也被延聘。卫生局以“保卫民生为宗旨”,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这是清代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卫生机构。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宪(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天津城市公共卫生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组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城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廷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
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改革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1870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自8O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过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活工作。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极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19世纪后半期疫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枪疫中未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偏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玻》
材料二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设立“天津城临时政府”,史称“都统衙门”,下设卫生局,整顿天津卫生,进行街通清理、设置粪场、垃极处理、种痘,预防霍乱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根据与都统衙门的约定,许多章程、机构继续保留,卫生局得以保留,而且卫生局的职员也被延聘。卫生局以“保卫民生为宗旨”,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这是清代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卫生机构。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宪(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天津城市公共卫生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2.单选题- (共15题)
2.
古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这说明古雅典
A. 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
B. 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 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D. 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
A. 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
B. 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 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D. 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
3.
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认为,要使行政部门强而有力,必须将行政权集于一人,”一人行事,在决断、灵活、保密、及时等方面,无不较之多人行事优越得多;而人数越多,这终好处就越少”。由此可见汉密尔顿
A. 强调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B. 认为民主政治会降低效率
C. 反对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D. 主张加强总统的行政权力
A. 强调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B. 认为民主政治会降低效率
C. 反对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D. 主张加强总统的行政权力
4.
史载,清朝中期以前,满人官员在政权结构中占绝对的优势。然而到了1866年,满汉总督比例为1:6.5,满汉巡抚比例为1:12,汉人在国家政权结构中逐渐占绝对多数,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C.洋务运动 |
D.甲午中日战争 |
5.
晚清某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该规定
A.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B.反映了英国贸易逆差猛烈扭转 |
C.表明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
D.体现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
6.
“这次会议,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随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实事求是观点一步一步地深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这次会议”发生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A. 国民革命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8.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尤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
9.
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记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B.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
C.官府操纵商品价格 |
D.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监管 |
11.
“道光未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材料表明
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B.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
C.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 |
12.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和《公司律》。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奖励商勋章程》等相关法规。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积极扶植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 奖励实业顺应时代潮流
D. 主动变革社会经济体制
A. 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积极扶植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 奖励实业顺应时代潮流
D. 主动变革社会经济体制
13.
启家运动时期,某一学说的灵感来源于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价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该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A.优胜劣汰 |
B.社会契约 |
C.分权制衡 |
D.天赋人权 |
14.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这一成就
A.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
B.促进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形成 |
C.反映了较浓厚的迷信色彩 |
D.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实用性的特点 |
15.
梁启超先生曾说:“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此吾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
A.实现宪政体制 | B.维护君主立宪制 |
C.建立民主共和制 | D.渐进式变革制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