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556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4/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把传统政治转化为民主政治。法国则是在革命和复辟的反复中、共和与君主的交替中,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艰难地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尽管从政体形式,机构设置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制度本质上却极具相似点,这也暗合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古老的西方谚语。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材料二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础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三以下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部分条文
第十五条: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担任,并享有皇帝的尊称,是国家的元首……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两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的不同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为实现政治制度“有衡”而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条约的内容,两国的设想并不相同。斯大林希望与新中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稚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货款,但却提出从1950年到1963年的14年里,中国必须把它所有过剩的工业原料统统卖给苏联,而不得卖给第三国。苏联坚持在帮助中国建立航空、造船、石油、育色金属等工业方面要实行合管。苏联坚持不允许第三国资本和人员以任何方式参预东北和新疆的任何机构以及经营性活动。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极端反感。但由于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的现实状况,不论***与周恩来如何努力,中国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握手”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声音,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图2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那些力量“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2.单选题(共22题)

3.
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利益漠不关心,不允许哲人和学者遁入山野,必须参加公民大会,不允许公民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同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受到惩罚。据此可见,古代雅典
A. 重视民主平等 B. 必须人人参政
C. 强调法律至上 D. 公民缺乏个人自由
4.
《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重视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5.
《十二铜表法》规定橡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超过自己土地的界限。”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注重保护平民利益
B.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C.注童维护私有财产
D.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6.
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通过代议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同时,也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合法的政治斗争的平台。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平台”的是
A.联邦体制B.帝国议会C.联邦议会D.国家元首
7.
1843年中英订立的《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据此英国攫取了
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永久居住权
8.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中记载:“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B.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D.《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
10.
“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评论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1.
日人不但在台湾各地设立日语学校,而且发布书房义塾规则,下令台湾人自办的私塾必须加教日语。日本能够在台湾推行这一政策的法律依据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
有学者指出,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晚清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其中,“反西化”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13.
“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共有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其中,1937年国民党将士阵亡125130人、1938年国民党将士阵亡249213人、 1941年国民党将士阵亡144951人、1942年国民党将士阵亡87719人。”从这些数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正面战场始终为抗战的主战场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中流砥柱
D.国民党军队对抗战胜利有重大贡献
14.
傅吾康是一位曾经长期在中国居住的西方学者。他在一部著作中这样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中国历史:“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国民党监狱中所有的因共产主义而被拘禁的人都释放了出来,其他逃亡到国外的人也回国为民族事业而听从分配。”这段历史应该在
A.1931年前后B.1937年前后C.1945年前后D.1949年前后
15.
政治口号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下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口号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③“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③①②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①②④③
16.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新约的签字,宣告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17.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就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斗争目的是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8.
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A.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C.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D.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19.
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这反映了中国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制度
20.
将卢梭“主权在民”的理论和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观点付诸实践,作为我国政权建设根本原则的成功运用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建立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援助计划推动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没有武力冲突
C.两强制衡世界相对和平D.两大阵营各谋复兴发展
22.
《历史学家谈美国》一书中指出:(二战后)心怀感激的欧洲人谈到,这些美国人带来的(东西)使旧大陆感到了“希望与信心”,“恢复了勇气和重振起精力”。外来模式和自身模式之间的碰撞,推动了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繁荣。材料中的“外来模式”指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约D.经互会
23.
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C.“911”事件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24.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这里的“另一场战争的开始”是指
A.美苏两大政治集团的全面对抗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D.战后区域性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