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2题)
1.
西方学者安德鲁斯指出:“对于雅典来说,公元前6世纪初,它面临着这样一个选择:是减少公民的人数而把他们降为奴隶,还是从国外大量进口奴隶?唯有通过巨大的技术革新如近代工业革命,才可能有效地扭转这样的奴隶制局面。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希腊民主政治存在着严重弊端 |
B.技术革新利于解决雅典社会问题 |
C.希波战争促进了奴隶贸易的繁荣 |
D.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地位逐步增强 |
2.
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
B.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
D.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
3.
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
A.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
B.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
C.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 |
D.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
4.
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 |
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
C.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
D.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
5.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声明:“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这反映了他
A.尽快结束战争以争取和平 |
B.不甘心放弃仍试图影响政局 |
C.害怕失败想推脱战争责任 |
D.准备改组政府放弃一党专政 |
6.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7.
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
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 |
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 |
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农业社会主义 |
8.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
B.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
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
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
9.
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延安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A.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
B.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D.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
1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规定
A.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
B.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
C.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
11.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
A.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 |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
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2.
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 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A. 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 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 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13.
1897年,晚清士人顾肇新称:“强敌环伺,各思乘机而起,为今之计,惟有汰除一切冗官浮费,腾出的饷,聘请西国名将,迅练劲旅,或犹可以立国,若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这一言论
A.凸显了在民族危机下政府的应对不力 |
B.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已深入人心 |
C.完整地表达了维新派社会改革的要求 |
D.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着弊端 |
14.
国民党参谋本部1937年3月定稿的《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曾明文规定:“作战时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这反映了国民党当时
A.集中力量围剿中共红军势力 |
B.单纯依赖政府正规军作战 |
C.应对全面抗战作出战略调整 |
D.对开展敌后游击战有所关注 |
15.
“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宜言》中这段话
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
B.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
C.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
D.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
16.
巴黎公社革命刚刚取得胜利时,公社领导人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恪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我们的主人,你们的自由是你们自己争取的。这一主张表明巴黎公社
A.呈现出人民掌权的发展趋势 |
B.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指导 |
C.得到了工农群众的普遍支持 |
D.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产物 |
17.
1979年1月,邓小平几次接见萨姆·努恩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都说道:“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如果台湾回归大陆,他可以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这些谈话
A.否定了《告台湾同胞书》的主要精神 |
B.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 |
C.明确表达了“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 |
D.表明中国维护主权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
18.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
A.完善人民政协制度 |
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法》 |
D.发展村民选举制度 |
19.
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丨”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 |
B.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 |
C.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 |
D.万隆会议提高中国的影响力 |
20.
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A.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
B.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 |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D.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
21.
1844年,英国驻广州领事报告说,广州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品有巨大需求。1854年初,广州市场上的英国纺织产品明显积压,价格下降,进口总额只及1844年的2/3。事实上,1844年后的4年间,进口总额都不及1844年。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中国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
B.英国出口中国的商品质量粗糙 |
C.协定关税后英国商品价格低廉 |
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