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538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2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追求民主与法制,反对专制与独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丞相经历了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相”阶段,到常常七八个宰相在一起议事的“群相”阶段,再到兼相——丞相没有了。这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历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更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读史札记
材料二 有人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既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材料三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年宪法),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材料四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但“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对于推进新时期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
(4)回答材料四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及原则。
(5)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孙中山打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开明专制化道路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造铁路,造好了就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原始的“粗恶的火轮车”,还是用“最新的火轮车”?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据材料一,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用‘最新的火轮车’”的含义。列举孙中山为此作出的努力。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所示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3.
美国战略家斯特劳斯·海普宣称:“为了美国的利益,最好能适应这样一种世界秩序,即在世界上只有一个势力中心,由这个中心来控制平衡和稳定,而这个控制权最好在美国手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战”之后是美国军事战略最多变的时期。因为美国受到了世界人民革命、中国和苏联崛起以及核武器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出于争夺世界势力范围的考虑,美国军方围绕其全球战略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略。
——陈海宏《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
材料二美国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地缘政治思想”,即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均属于美国的“边缘地区”。美国要用外交和军事上的努力来使这些边缘地区的国家服从其控制。这些边缘地区主要是:西欧、近东、东南亚和远东各国。耶鲁大学教授斯皮克曼毫不掩饰地说:“谁要能占有边缘地区,谁就能统治欧亚,谁要能统治欧亚,谁就能支配世界的命运。”
——[苏]沙夫罗夫《局部战争今昔》
材料三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当前,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没有竞争对手,美国的最高战略就是要维持和扩展美国的这种优势地位,越久远越好。但是,仍然有一些潜在的大国对这样的世界格局不满,试图改变它。
——唐岚俞晓秋《“美国新世纪计划”介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根本目的及影响美国制定军事战略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欧洲和远东是如何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的最高战略能否实现?并说明原因。

2.单选题(共19题)

4.
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虚构了一个故事: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这一虚构剧情反映了
A.民主政治促使戏剧艺术繁荣
B.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
C.男女地位不等妇女无权参政
D.滥用民主权力导致政治混乱
5.
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充分发展,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那时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6.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第二条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至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调整了个人财产的纠纷
C.保护罗马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D.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7.
下图漫画所蕴含的法理起源于古代罗马法。这一法理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获取证据的合法性
B.否定了大量的习惯旧俗
C.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
D.否定了贵族的阶级压迫
8.
某部宪法规定:内阁起初由总统任命组成,后来改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它对议会(参议院)负责。这部宪法是
A.《权利法案》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9.
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B.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化程度加深
10.
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这场会战指
A.徐州会战
B.淞沪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11.
“……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哪怕敌人逞凶狂,咱们摆下了天罗地网,要把那些强盗豺狼全都理葬”。电影《地道战》主题曲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它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
1926年7月,国民党在广州发布一则宣言,在宣言中陈述了中国的混乱时局,并提出“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随之发动战争。该战争
A.是国共第二次合作
B.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C.从北向南统一中国
D.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13.
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著有《转折年代——中国·1947》一书。下列史实可以作为此“转折”的主要依据是
A.中华民族实现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B.国共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共识
C.人民解放战争完成了三大战略决战
D.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14.
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并难能可贵的是使古都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这段史料叙述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5.
英国《泰晤士报》曾报道:“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这一报道出现于下列哪一战争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 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
C. 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D. 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17.
“第一次阐述了科学世界观、历史观与社会观,指明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巨大进步作用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分析了当时欧美资本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发展态势,提出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和建设新社会的任务……”材料评价的是
A.工业革命
B.《共产党宣言》
C.《四月提纲》
D.巴黎公社
18.
下图是中国邮电部于1965年6月21日发行《第六次社会主义国家邮电部长会议》邮票。这套纪念邮票画面为在人流旗海映衬下马克思和列宁的头像。关于这枚邮票所纪念的人物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二者之间没有关系
B.前者引发后者发生
C.前者直接领导后者
D.后者丰富前者理论
19.
列宁认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苏维埃支持它,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内部的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列宁的这一认识体现于
A.《共产党宣言》
B.《土地法令》
C.《和平法令》
D.《四月提纲》
20.
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是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
D.四月革命
21.
“关于越南,在尊重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各项政治问题的解决,应使越南人民享有经由秘密投票的自由普选而建立的民主机构所保证的基本自由。……将在一九五六年七月内,在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国际监督和监察委员会成员国代表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普选。”这段话出自
A.***在访问苏联时的讲话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C.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讲话
D.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的讲话
22.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说明中苏关系出现恶化
B.争取到了更大外交空间
C.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
D.缓和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