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宗族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愿愚人知。便是大愿。
国谋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棠(粮仓)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家庭教育起步较晚。1903年,张百熙等人编订《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强调了家庭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润撰写《家庭教育》一书,书中除继承了对未成年子弟教育的优良传统外,还根据当时国民的弱点和近代国家发展的要求强调了“制苟且的教育”“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等理念。南京国民政府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颁布了《家庭教育实验区设施办法》等法规积极推行家庭教育。内容沙及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四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实验区在政治方面的目标为“了解并信仰三民主义;具有注意时事的习惯;能积极参与地方自治活动及各种民众组织”。《推行家庭教育办法》中特别规定“各级学校推行家庭教育,教职员学生均应参加,并以女教职员为主办人员,推行各项工作”。此外,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在各级政府组织均应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负责推行家庭教育。
——摘编自吕雯慧《略论近代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宗族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愿愚人知。便是大愿。
国谋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棠(粮仓)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家庭教育起步较晚。1903年,张百熙等人编订《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强调了家庭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润撰写《家庭教育》一书,书中除继承了对未成年子弟教育的优良传统外,还根据当时国民的弱点和近代国家发展的要求强调了“制苟且的教育”“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等理念。南京国民政府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颁布了《家庭教育实验区设施办法》等法规积极推行家庭教育。内容沙及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四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实验区在政治方面的目标为“了解并信仰三民主义;具有注意时事的习惯;能积极参与地方自治活动及各种民众组织”。《推行家庭教育办法》中特别规定“各级学校推行家庭教育,教职员学生均应参加,并以女教职员为主办人员,推行各项工作”。此外,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在各级政府组织均应设置家庭教育组织机构,负责推行家庭教育。
——摘编自吕雯慧《略论近代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单选题- (共11题)
2.
在古希腊,男性之间的友谊是希腊贵族社会中一种流行的时尚,希腊人普遍把男性的友谊看成是一种最为崇高的行为,这是
A.居民自由的体现 |
B.社会环境的产物 |
C.法律至上的结果 |
D.社会矛盾的反映 |
3.
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 |
B.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
C.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 |
D.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 |
4.
德华银行1889年成立于上海,由德国十三家大银行联合投资组成,在成立后的二十年中,先后在中国各地设分行二十所。下图为该银行在中国发行的纸币。这一状况说明


A.其目的是为中国工业近代化提供资金 | B.成为德国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重要手段 |
C.标志着德华银行在华重心转移到北京 | D.表明当时的清政府通行银本位 |
5.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抗击日本海军时,南洋水师保持中立,材料说明此时期
A.部分洋务官员视水师为个人私产 | B.清政府己经丧失军事指挥的权力 |
C.地方自强势力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 D.新兴汉族地方割据集团逐步形成 |
6.
中共中央和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1939年三八节时,决定出版《中国妇女》。***为创刊号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竞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这反映了
A.中华民族解放有赖于妇女参与 | B.中国妇女与世界妇女地位平等 |
C.妇女的文化生活受到中共重视 | 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全方位合作 |
7.
据《宋史·张逊传》载:太宗二年,“阇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到朝贡,于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张)逊请于京置榷易物,稍增其价,听商人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北宋国力强盛、万邦来朝 |
C.商业收入成为北宋重要财源 | D.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 |
8.
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
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
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
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
9.
秦始皇曾将“贾人”“略取陆梁地”,后又将“尝有市籍者”遣戍。上述措施表明
A.秦滥用民力阻碍了经济发展 | B.有利于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
C.商人实力雄厚威胁专制王权 | D.东周战乱导致秦初兵源不足 |
10.
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11.
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A.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
B.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 |
C.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
D.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