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5课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520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4

1.单选题(共31题)

1.
苏格拉底认为,作为一个将军,“除了具备其他资格之外,必须还是一个会演说的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义的兴起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直接民主的泛滥
D.民主政体的建立
2.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这意味着当时的雅典
A.民主政治压制个人自由
B.公民受到城邦的优待
C.社会崇尚弱肉强食
D.公民具有奉献精神
3.
对于雅典民主,柏拉图认为(和绝大多数的希腊哲学家相同):“闲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条件,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在柏拉图看来
A.雅典民主的弱点在于片面强调平等
B.绝对自由影响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C.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哲学家都因不满民主制而反对民主
4.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人们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A.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D.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5.
“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B.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D.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6.
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A.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C.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7.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知识即美德”
B.拯救人类心灵
C.追求生命价值
D.“认识你自己”
8.
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
A.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
B.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C.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
D.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
9.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A.说明了知识是生存之本
B.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
C.否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D.表明他反对希腊民主制度
10.
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提倡民本
B.强调理性
C.呼唤仁爱
D.倡导美德
11.
古希腊的先哲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广泛采用同时代的数学成就进行哲学反思。这反映了古代希腊
A.数学研究和哲学思想相互推动
B.数学成果有助于人文精神发展
C.数学成果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
D.先哲们开始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12.
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
A.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
B.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
C.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
D.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13.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下列言论与上述关于“人”的品质的观点相似的是
A.“真正高贵并非无成,而是自为的’’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D.“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里,而落在个人身上”
14.
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
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
15.
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A.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B.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C.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16.
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公元前399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B.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D.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17.
苏格拉底用“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扭转了希腊哲学的方向,把希腊哲学从天空拉到人间。这说明此时期希腊哲学
A.放弃对自然的研究转向人事问题
B.开始追求绝对不变的本体和理念
C.通过心灵的内在原则来认识外部世界
D.从理性角度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
18.
“他们(智者学派)的一切学问,无论伦理学也好,修辞学也好,论辩术也好,都蕴藏着一个哲学的原则,一个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原则”。对于该“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发现“自我”,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
B.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C.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构建符合人性的社会
D.个人主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19.
古希腊的伊壁鸿鲁提出:每个人在追求享受的时候,都应该不做破坏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情;国家的目的是保障公民过幸福的生活。其主张体现了
A.公民民主的观点B.社会契约的思想
C.追求个性的理念D.自然权利学说
20.
“人总是追求幸福的。而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来好处,邪恶则总会给人带来坏处。”“如果勇敢不是基于知识和智慧,‘勇敢’到无法无天、无所畏惧,那就会变成‘鲁
莽’这种罪恶。”下列人物,曾提出类似观点的是(  )
A.普罗塔戈拉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莎士比亚
21.
普罗泰格拉认为,道德并不神秘,正如技艺一样,它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国家的事务。他指出,公正、智慧、节制等是人们必备的品质,人和人之间应以尊敬和正义为原则。普罗泰戈拉的伦理思想
A.有力支持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B.为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们继承发展
C.支持了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
D.有破除传统神学观念的启蒙作用
22.
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
A.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物质富足,精神自由
C.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清心寡欲,讲究道德
23.
关于下图反映的四股思潮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一和图四对旧文化的态度完全相同
B.图二是图一反映的思潮的发展和深化
C.图二、三分别代表反动和进步的思潮
D.四幅图片所反映的思潮互为因果关系
24.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在此,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知识即美德B.认识你自己
C.反对宗教权威D.理性的行为方式
25.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主张
A.积极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B.城邦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和参会人数
D.根据财产多寡重新划分公民等级
26.
学生问:“有甲乙两人,甲很干净,乙很脏。如果请他们洗澡,他们中间谁会洗?”老师答:“这里有四种可能: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干净的习惯;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三是两人都洗,一个是因为习惯,一个是因为需要;四是两人都不洗,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根据材料,这位老师最有可能是
A.卢梭
B.普罗塔哥拉
C.孟德斯鸠
D.苏格拉底
27.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相对主义”“否定权威”“注重实利”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普罗塔戈拉B.苏格拉底C.彼特拉克D.加尔文
28.
苏格拉底一生中,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主要表明苏格拉底
A.是代表平民阶层的哲人B.具有与智者相似的诉求
C.关注民众思想道德教育D.重视理性和知识的传承
29.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重义轻利”;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由此可见,两位先哲相似点是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加强个人修养
D.公民意识
30.
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
A.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B.人文精神出现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D.智者能言善辩
31.
意大利在14世纪初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至17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而佛罗伦萨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13.6%。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A.活字印刷术的传播B.人文精神的普及
C.资本主义萌芽推动D.近代教育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