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并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材料一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并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由道家提出来的,但是儒家却将它进一步阐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儒家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内圣”和“外王”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的。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当自我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时,才是有意义的……儒家“内圣外王”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又注重对民众的教化,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就要将这种道德思想与国家政治相结合。才能把这种道德思想落实到现实之中。这种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最好的例子就表现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上。……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三在东西方文化中,“内圣外王”与“哲学王”是两个绕不开的概念。二者发轫早,源流长,影响深远。“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念。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这一乌托邦愿景,影响一代又一代西方思想家……谁可以“内圣外王”,谁能成为“哲学王”?柏拉图将除去哲人、知识阶层以外的阶级排除在权利中心以外,认为“哲人”是少有的,只有具有伟器的人方可为之,毫无疑问,这是精英主义。由精英统治“庸众”。东方则不然,孟子认为,“人皆可以成尧舜”,不仅告诉你可以成为智慧人,而且告诉你方法,比如慎独修身。所以东方无所谓精英,只有士大夫,不是坐而论道脱离群众,而是引导群众,发智明德,使努力向学,大家一齐动手,最终天下大同……
——摘编自《联合参谋学院》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是怎样表现“内圣外王”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圣外王”思想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内圣外王”思想与“哲学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一“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由道家提出来的,但是儒家却将它进一步阐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儒家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内圣”和“外王”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的。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当自我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时,才是有意义的……儒家“内圣外王”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又注重对民众的教化,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就要将这种道德思想与国家政治相结合。才能把这种道德思想落实到现实之中。这种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最好的例子就表现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上。……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三在东西方文化中,“内圣外王”与“哲学王”是两个绕不开的概念。二者发轫早,源流长,影响深远。“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念。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这一乌托邦愿景,影响一代又一代西方思想家……谁可以“内圣外王”,谁能成为“哲学王”?柏拉图将除去哲人、知识阶层以外的阶级排除在权利中心以外,认为“哲人”是少有的,只有具有伟器的人方可为之,毫无疑问,这是精英主义。由精英统治“庸众”。东方则不然,孟子认为,“人皆可以成尧舜”,不仅告诉你可以成为智慧人,而且告诉你方法,比如慎独修身。所以东方无所谓精英,只有士大夫,不是坐而论道脱离群众,而是引导群众,发智明德,使努力向学,大家一齐动手,最终天下大同……
——摘编自《联合参谋学院》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是怎样表现“内圣外王”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圣外王”思想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内圣外王”思想与“哲学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单选题- (共14题)
3.
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两年,议事会成员均通过抽签选举。这种轮番而治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
A.动摇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
B.说明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 |
C.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
D.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 |
4.
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欧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上述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
A.在对外关系中彻底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
B.对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 |
D.冷战背景下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孤立 |
5.
1947年,美国商务部长哈里曼声称:“美国不可能独享繁荣和自由,当其他地区的人们看不到希望、被迫屈服于独裁统治时,美国也将最终失去自由。”此言论意在
A.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
B.巩固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
C.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 |
D.推动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 |
6.
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皇帝,唐朝必回赠丰厚物产回馈时必须先估定所得贡物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回馈多少,这些回赠物品多系手工业精品,有不少出自官府手工业部门,这些回馈的手工业品
A.都来自官营手工业 |
B.旨在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 |
C.与市场联系紧密 |
D.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
7.
英国冒险家威廉·丹皮尔(1651-1715年)关于《环球航行》的书,激发了笛福创作出《魯宾逊漂流记》和斯威夫特创作出《格列弗游记》这说明
A.地理大发现推动当时的文艺创作 |
B.浪漫主义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
C.文学作品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
D.启蒙运动激发了人们的探险精神 |
8.
18世纪的英国,经过国王和议会授予公司特许组建了垄断公司……19世纪中叶以后,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19世纪中期后,不仅英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1904年美国有托拉斯318个,它们存并了5300个工业企业,其中有26个托拉斯控制本行业生产的80%以上。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 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D.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与经济管理演变
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 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D.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与经济管理演变
9.
下表反映了1913年和1936年中国进出口格局的变化,据表可知这一阶段中国
类别 | 进口(%) | 出口(%) | ||||
1913年 | 1936年 | 变化净比 | 1913年 | 1936年 | 变化净比 | |
原料 | 5.3 | 13.4 | +8.1 | 29.1 | 35.8 | +6.7 |
制成品(包括半制成品)品) | 67.1 | 66.5 | -0.6 | 50.9 | 39.5 | -11.4 |
A.近代工业发展比较迅速 |
B.仍以进口制成品为主 |
C.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 |
D.国际市场得以拓展 |
10.
《上海县志》记载了同光时期一个独资经营五金铺的商人朱佩珍:“起家徒手,无所资藉,徒以重然诺,审取与,为士大夫所爱重。东西各国人士来此经商或旅游者,闻其名,争结纳焉。”此记载可以用来佐证
A.洋务运动的兴起 |
B.近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变化 |
C.买办阶级的形成 |
D.上海近代工商业已经起步 |
11.
“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
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
12.
下图是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关于这幅画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 |
B.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
C.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
D.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
13.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马虻,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而孔子则发出“文王后,古代文化都在我身上”的豪言壮语。可见两者
A.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
B.都提倡“认识你自己” |
C.都以“人事”为哲学对象 |
D.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 |
14.
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为了‘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这说明魏源
A.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 |
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 |
C.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
D.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
15.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
A.“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
B.洋务派能理性看待西方科技的影响 |
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
D.官绅阶层已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