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430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欠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次政治设计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在英国的历史和未来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契合点。
——据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材料二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图3是某同学针对美国1787年宪法设计的一枚纪念邮票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美国是“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理解。简要评价该同学的设计。
2.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选取了抗日战争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主题l)抗日战争的起点时间
材料一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略罪行,强调“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据2017年1月12日《人民日报》

(主题2)卢沟桥事变的真相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据(日)扶桑版《新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求进入桥东宛平县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中日双方正在交涉期间,日军于次日凌晨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挑起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主题3)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材料四 下图是日本部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采用的一幅日本军人1937年12月在南京背中国老大娘回家的照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2)比较材料二、三对“卢沟桥事变”叙述的不同之处,并据此指出影响历史叙述的主要因素。
(3)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年日军拍摄这幅照片的意图。谈谈你对日本部分中小学教科书采用这幅照片的看法。

2.单选题(共16题)

3.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提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里的“全体人民”是指雅典的
A.公民
B.居民
C.成年人
D.成年男子
4.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平民的胜利,其依据主要在于,该法
A.清除了习惯法的痕迹
B.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C.化解了贸易及财产纠纷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5.
有学者将英国的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二是“效率的部分”,是对上述权威的现代运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英国政治制度
A.具有悠久的民主法治传统
B.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C.兼顾了民主的效率和公平
D.开创了新的威权政治模式
6.
有人说,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总统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对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选谁都差不多。他这样说的重要依据是
A.两党的政见完全一致
B.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C.选举程序具有欺骗性
D.公民民主自由意识淡薄
7.
1875年,某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体制。该国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8.
有学者这样描述:“这个帝国既不发展英国式的强有力的立宪政体,也不借鉴作为法国特征的民主与平等。俾斯麦为了争取公众支持他的计划,利用当时存在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感情,许诺……”俾斯麦的“许诺”最有可能是
A.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B.皇帝是帝国的元首
C.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D.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9.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发动了侵华战争。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且能反映上述动机的是
A.中英协定关税
B.赔款2100万银元
C.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D.派兵保护各国使馆
10.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11.
甲午战争后,有一份中国报纸载文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一说法旨在
A.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宣扬西方制度的优越
C.激发国人的民族危机感
D.呼吁人民推翻清朝统治
12.
下图所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首革命歌曲选段,该歌曲最早应该传唱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
谐剧是四川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下述谐剧片段讽刺的是
A.晚清时期的君主专制
B.民国初年的封建残余现象
C.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D.国民政府的内战独裁政策
14.
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15.
1954年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1982年宪法中不但得到了恢复,而且规定得更加切实和明确。这表明,1954年宪法
A.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B.吸取了“文革”的惨痛教训
C.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D.奠定了新中国法制建设基础
16.
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一诗中深情地写道:“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最终使诗中的“等待’’变为现实的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D.两岸“三通”的实现
17.
新闻照片《乔之笑》,它定格的历史瞬间是
A.《中苏友好助条约》的签订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D.《中美联台公报》的签订
18.
有学者认为;“可以将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这里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是指
A.反殖反霸的团结协作精神
B.互利合作的经济贸易关系
C.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D.高度互信的军事同盟关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