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427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有一百几十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是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几万,只要城市居民到一旷场上,那里便可表现所谓人民的公意。中国到秦、汉时代,国家疆土,早和现在差不多,户口亦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而且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何况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村,散布全国,我们要责望当时(秦汉)的中国人,早就来推行近代的所谓民选制度,这是不是可能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乱不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秦汉时期与希腊政治体制差异及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局限性和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2.
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原因。

2.单选题(共14题)

3.
法学家博登海默说:“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且永恒的。罗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这说明自然法
A.影响全世界法律的制定
B.体现的精神具有普适性
C.蕴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D.立法技术较高难以超越
4.
美国宪法规定:联邦参议员每州两名,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每州的选举人团间接选举产生;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同意后,再由总统任命产生。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实践三权分立的政治理想
B. 构建民主共和的政治框架
C. 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
D. 防止联邦政府权力专制化
5.
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这说明“光荣革命”
A. 确立的民主原则大于实际意义
B. 对英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大
C. 巩固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的地位
D. 没有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6.
18世纪末,科学中心由英国转移到了法国。法国当局任命一大批科学家为革命政府的重要官员,创办了一系列新的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还对皇家科学机构如巴黎科学院进行改造,使之从宫廷走向社会,院士们成了真正的职业科学家。这表明,法国成为科学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C.工业化的实现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7.
“他们没有能够利用清王朝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长期存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阻止两者相互勾结反对自己”,“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清王朝,避免两面受敌。”材料评价的是
A. 反割台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运动
8.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9.
马克思在答复俄国一位女马克思主义者时这样说道:俄国不可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只可能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17年却在俄国诞生了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主要表明
A.马克思主义不可能预见历史发展的进程
B.马克思的观点存在历史局限性
C.俄国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取得了快速发展
D.马克思缺乏对俄国历史的考察
10.
“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材料反映巴黎公社
A. 财政困难,倡导勤俭节约
B. 委员们具有“公仆”意识
C. 坚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11.
1953年3月,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票不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8: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1: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城乡选举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A.城市居民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下降
B.人民民主政治得到了完全实现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完善
D.农民文化水平满足了选举需要
12.
2012年10月4日,台湾民进党常委、台湾行政当局前负责人谢长廷以个人身份访问祖籍地漳州,受到村民热烈欢迎;2012年11月8日,***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对这两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台湾各政党均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B.民进党改变立场放弃了“台独”主张
C.“台独”遭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抵制
D.坚持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提
13.
联合国安理会2016年2月4日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坚持通过和平、对话和政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原则立场,同俄罗斯一道投了否决票。中国表示愿根据有关原则立场,积极、建设性地参与磋商,同各方一道,为推动通过政治对话妥善解决叙利亚问题而作出努力。中国的这一做法
A. 表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有关活动
B. 表明中俄结盟来共同对抗西方国家
C. 反映了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表明中国坚定不移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希腊内战为超级大国的冲突提供了另一个舞台。美国总统……警觉到……苏联有可能会扩张到东地中海地区”,于是推出了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约》
D.“铁幕”演说
15.
七国集团(由七大工业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组成的联盟)中4个欧洲国家无视美国反对,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这反映出当今世界
A.多极化趋势明显
B.中美争夺世界领导权
C.秩序混乱且多变
D.区域集团化发展受阻
16.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
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成型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3.选择题(共3题)

17.汽车上的数学题.(先填第一行,从左到右)

{#blank#}1{#/blank#}

18.

西安事变发生后,邓小平受中共委派到西安调停,他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做出巨大贡献。

错误:{#blank#}1{#/blank#}

改正:{#blank#}2{#/blank#}

19.

西安事变发生后,邓小平受中共委派到西安调停,他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做出巨大贡献。

错误:{#blank#}1{#/blank#}

改正:{#blank#}2{#/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