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424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学者列文森在《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心灵》一书里,重点探讨了中国近代优秀知识分子梁启超的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提出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理智上疏离传统,而在情感上倾向传统”的著名论断。该论断提出后得到很多学者的赞赏,但也有人指出,“毫无保留地认为梁当时理智上已疏离中国传统,这将忽视他思想的辨别力,并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复杂性作出错误的判断”。
结合所学,试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467年“应仁之乱”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各封建领主之间相互攻伐,斗争异常激烈。为了获得经济来源,封建诸侯纷纷与明朝开展贸易。但明朝只允许十年进行一次贸易,而且限定数量,并须带通行证。封建主贸易不成,便武装走私和抢劫掠夺,这样倭寇泛滥起来。沿海一些豪商大贾为了牟取暴利,与倭寇和海盗勾结,使得倭寇的侵扰更加猖獗。
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戚继光发挥出了杰出的军事智慧。针对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的特点,戚继光创造了“鸳鸯阵”,充分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力量,机动灵活打击敌人。根据“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彼”的思想,戚继光发明了戚氏军刀和狼筅,并创造了“虎蹲炮”,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针对当时兵士大多怯弱的弊病,戚继光十分强调“练胆气”,认为只有练好胆气,士兵遇大敌才不致溃散,才能英勇杀敌。同时,他特别重视兵丁的武艺训练,要求部队熟练掌握手中的武器,并定期组织考核,将考核的成绩和个人的升迁、赏罚紧密相连。顺应火器广泛使用的趋势,戚继光还进行了编制体制改革,以营哨制取代卫所制,战斗编成的小型化与指挥体系的集约化,为战斗力的生成奠定了前提条件。
经过大小80余战,历时十余年,戚继光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
(1)根据材料,概括戚继光的强军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单选题(共21题)

3.
“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以下解读准确的是:
A.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B.体现了“自然法”的基本主张
C.容易导致城邦道德的沦丧
D.认为法律应顺应时代作出调整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编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部巨著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
5.
一位学者在其著作中描述了某重大历史事件:“在经济领域中,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这就是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6.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B.“信仰即可得救”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美德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
7.
1555年,查理五世与路德宗诸侯签订了《奥格斯堡合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即“在谁的领地内,就信奉谁的宗教”。该原则:
A.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B.使路德宗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把教权置于了王权的控制之下
D.有利于“廉价教会”的建立
8.
“不同意模仿或再现自然,而主张根据自然给予的直观感受,创造第二个自然。他们绘画中的形象和色彩带有明显的主观意识……许多画的形、光、色往往夸张到了非现实的程度”,以下属于该风格的作品是:
A.大卫《拿破仑加冕》
B.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达·芬奇《蒙娜丽莎》
D.梵高《星月夜》
9.
卢梭指出,法律是“公意”,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不仅有决定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利,而且有通过起义推翻违反契约和法律、实行暴虐统治的君主的权利。这表明卢梭主张:
A.君权神授
B.君主立宪
C.三权分立
D.主权在民
10.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11.
唐朝王维诗云:“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与此诗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A.春秋末年的《诗经》
B.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C.白居易的《卖炭翁》
D.柳永的《雨霖铃》
12.
1966年在韩国一个寺庙里面发现了一份汉字印刷品——《陀罗尼经咒》,它的印制年代可以确定在公元704~751年之间,比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即印制于公元868的《金刚经》,年代要早。韩国据此与中国争夺印刷术的发明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弄清《陀罗尼经咒》的来源问题
B.《金刚经》已不再是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C.《金刚经》的印制年代应当是在隋代
D.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13.
“这位著名的博物学家1801年第一次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他杰出的工作第一次唤起人们对生物可能改变的关注,就像对非生物事物改变的关注一样,将改变归因于规律的作用,而不是奇迹的介入。”这位著名的博物学家是:
A.拉马克
B.达尔文
C.赫胥黎
D.巴斯德
14.
“他发现所见恒星的数目随着望远镜倍率的增大而增加;银河是由无数单个的恒星组成的;月球表面有崎岖不平的现象,金星的盈亏现象;木星有四个卫星……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他最有可能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
D.爱因斯坦
15.
科学思维和方法演进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下列观点最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是:
A.“知识按其有用性来评价”
B.“只有圆周运动才是完美的”
C.“自然界是有秩序的”
D.“凡是以视觉为依据得到的,都不可相信”
16.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表明他:
A.认为传统文化需要完善
B.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C.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依然信奉着“中体西用”
17.
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A.表明专制导致了严重的腐败
B.嘲笑了清朝官员愚昧和无知
C.认为中国应该改良政治制度
D.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18.
“希腊文化昉(起始)于周初,有瞽(盲人)者贺梅尔擅绝世之才,歌咏诸邦战迹……,至周末时,性理之学大兴,分门别类,列为百家,交相论说,渐入虚无。惟索格底、布拉多、额里斯多三人有圣贤之目。”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这一论述:
A.试图沟通中西文化,传播西学
B.表达了其西方文化优越论的立场
C.突出了智者运动的精神价值
D.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同出一源
19.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马克思)之社会主义,二曰居志埃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出自1902年《新民丛报》)以下对材料的解读合理的是:
A.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B.体现了同盟会的纲领中“民生主义”的思想
C.新文化运动之前已有人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
D.文章作者对于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20.
民国五年,李大钊在《民彝》创刊号上说:“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说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B.李大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C.意在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
D.五四运动正如火如荼进行
21.
“我想,这一点子赤化若没有时,还成个什么国民革命!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的这番议论最有可能出自: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新民主主义论》
22.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我国知识分子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为提出“双百方针”奠定了基础
B.纠正了文革对待知识分子的错误
C.有利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D.意在调动知识分子参与“三大改造”
23.
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