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学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我们所适用的全部法律,或是对物的法律,或是关于诉讼的法律,都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的实现,首先需要考察人,因为如果不了解作为法律对象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法律。
——古罗马《法学阶梯》第一卷第二篇
材料二 《唐律疏议•名例》在其开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春秋阴阳相须而成者也。”从概念上讲,“德礼”是儒家的,“刑罚”是法家的,“昏晚春秋阴阳”是道家的,诸多思想在国家法典中融为一体,自西汉以降中国法律发展到唐代逐渐“臻于完善”,并成为影响整个儒家文化圈的法律原理结构(如下图示)。中华法系强调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有趣的是,罗马法系也多次出现“自然界”一词,这似乎提醒我们,两者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系的原理及哲学》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以习惯法为基础,有原始的同态复仇等条款,这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孟子说:杀人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蒙古人带有原始草原部落的传统入主中原,因此元朝法律还有,子殴死杀父仇人,不但无罪,还能得到仇家五十两丧葬费的赔偿。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法律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西方法律的相同点。
材料一 法学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我们所适用的全部法律,或是对物的法律,或是关于诉讼的法律,都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的实现,首先需要考察人,因为如果不了解作为法律对象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法律。
——古罗马《法学阶梯》第一卷第二篇
材料二 《唐律疏议•名例》在其开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春秋阴阳相须而成者也。”从概念上讲,“德礼”是儒家的,“刑罚”是法家的,“昏晚春秋阴阳”是道家的,诸多思想在国家法典中融为一体,自西汉以降中国法律发展到唐代逐渐“臻于完善”,并成为影响整个儒家文化圈的法律原理结构(如下图示)。中华法系强调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有趣的是,罗马法系也多次出现“自然界”一词,这似乎提醒我们,两者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系的原理及哲学》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以习惯法为基础,有原始的同态复仇等条款,这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孟子说:杀人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蒙古人带有原始草原部落的传统入主中原,因此元朝法律还有,子殴死杀父仇人,不但无罪,还能得到仇家五十两丧葬费的赔偿。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法律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西方法律的相同点。
2.单选题- (共18题)
2.
恩格斯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两国努力追求各阶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两国在政治文明实践中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
C.两国的社会结构及治国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
D.两国是以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为本质目的 |
4.
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该学者在此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十二铜表法》
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
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
C.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
5.
罗马法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对刑讯逼供。中国刑法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些规定
A.重视获取证据的合法性 |
B.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其目的是保护弱势群体 |
D.表明了法律的宽松与灵活 |
6.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甲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
B.乙建议政府保护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
C.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 |
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
7.
罗马《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贵族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两者之间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终止。这法律的颁布
A.推动了罗马立法工作的开展 |
B.加速了罗马奴隶制的瓦解 |
C.推动了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 |
D.废除了罗马的债务奴隶制 |
8.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任何人不得为他人有所允诺”。盖尤斯也在《法学阶梯》中指出“我们不能通过外人实现取得”。据此,罗马法学家强调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B.诉讼程序的规范 |
C.法律行为必须亲自履行 |
D.法律形式的完整 |
9.
《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这表明该法律
A.仍然为贵族法官所滥用 | B.有利于调解经济纠纷 |
C.实质是维护平民的利益 | D.完全禁止高利贷剥削 |
10.
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果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A.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
B.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
C.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
D.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
11.
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帝国版图扩张所带来的各种矛盾纠纷。罗马法的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为了
A.扩张帝国版图 |
B.促进社会和谐 |
C.维护平民的利益 |
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12.
一位法学家说:“无论我们多么轻视,多么痛惜这种接受,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如果欧洲主要国家没有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接受罗马法,那么政治理论和制度,工业和商业组织,公法和私法的规则……都不会像今天这样。”以上评价论证了
A.罗马法系统完备,影响广泛 |
B.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 |
C.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起源于罗马法 |
D.罗马法是维护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
13.
古罗马法学家的学说是构成罗马法律制度的基石之一,法学家以他们的学术权威和皇帝所授予的解答问题的权利,通过讨论问题,对可能的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准确解决方案。这反映出古罗马
A.法律创制的过程蕴含理性精神 |
B.立法机构主要由法学家构成 |
C.贵族垄断立法并随意曲解法律 |
D.学者享有等同法官的司法权 |
14.
罗马共和国初期的法律,许可债权人把长期拖欠的债务人逮捕,关在私设的地牢内,把他卖充奴隶,甚至杀掉他。平民要求废除这些法律,并减轻他们的债务负担;……“公元前494年,为数颇众的平民退出罗马,移到城外3英里的阿尼奥阿河畔之圣山,发表宣言,除非他们的要求获准,他们不再替政府打仗及工作。最后元老院满足了平民的要求。由此可知
A.这次斗争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模式 |
B.直接导致罗马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
C.这时期的罗马法己经是成文法 |
D.双方的妥协使罗马的社会矛盾得以消除 |
15.
恩格斯在论述罗马帝国时期的思想家时指出:“另一类的思想家,即法学家,则对新的秩序赞赏不已,因为一切等级差别的取消,使他们得以全面制定他们心爱的私法,因而他们就为皇帝制定了空前卑鄙的国家法。”恩格斯实际上指出了
A.法学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法律 |
B.法学家对罗马法的贡献最大 |
C.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
D.法律有力维护了帝国的统治 |
16.
在学习《十二铜表法》时,甲、乙两个同学展开了争论:甲说:“《十二铜表法》仍然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所以它不是平民斗争的胜利!”乙说:“《十二铜表法》是维护平民利益的,因为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你认为他们的观点
A.甲正确 |
B.乙正确 |
C.甲乙都正确 |
D.甲乙都不正确 |
17.
公元前4世纪,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罗摩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他死后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摩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摩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摩洛的家人败诉。法官判案的依据是
A.未成文的习惯法 |
B.《十二同表法》 |
C.万民法 |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
18.
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