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民大会上,公民事有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任何公民都可以对某一事件或政策发表自自己的看法和进行投票或举手表决。表决遵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即得票多的一方的意见和主张将被采纳而成为大会决议。而在公民大会上制定的每一项新法规、新政策都必须经过陪审法庭的核准,一旦发现新法规有违原法或者程序上不合格都将被视为无效驳回。
——摘编自毛蓉《试论古希腊的民主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材料二根据1832年改革法,年值10英房产的选举资格使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1867年改革法案规定:在英格兰城镇选区,凡年纳直接税20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人具有选举权。1884年《选举权法》宣布,凡持有年值10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的人都具有选举权。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很多工人因住所经常变化被排除在选民之外,1918年改革法规定:所有21岁以上以及在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岁的男子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
——摘编自刘成《民主的伴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选举制度变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1954年断中国颂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3)依据材料三,归纳21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制度建设的认识。
材料一在公民大会上,公民事有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任何公民都可以对某一事件或政策发表自自己的看法和进行投票或举手表决。表决遵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即得票多的一方的意见和主张将被采纳而成为大会决议。而在公民大会上制定的每一项新法规、新政策都必须经过陪审法庭的核准,一旦发现新法规有违原法或者程序上不合格都将被视为无效驳回。
——摘编自毛蓉《试论古希腊的民主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材料二根据1832年改革法,年值10英房产的选举资格使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1867年改革法案规定:在英格兰城镇选区,凡年纳直接税20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人具有选举权。1884年《选举权法》宣布,凡持有年值10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的人都具有选举权。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很多工人因住所经常变化被排除在选民之外,1918年改革法规定:所有21岁以上以及在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岁的男子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
——摘编自刘成《民主的伴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选举制度变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1954年断中国颂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3)依据材料三,归纳21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制度建设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全面侵华后尽管国民政府一再积极寻求援助,美国依然采取了中立和不干涉的政策,双方关系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被迫卷入,共同的敌人使双方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盟友,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和支持,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
——摘编自董岩《论抗日战争时期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越南战争时期,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的时期。中国援越抗美,中美之间自朝鲜战争后以间接方式进行了又一场军事较量。但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双方以务实的态度去处理国际问题,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现实基础。
——摘编自黄英、王珊珊《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曲折,但却拥有越来越多的利益共同点,中美整体关系将趋于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世界上的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即便是面对中美关系的暖春期,中国政府也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免受美国的牵制。而面对中美之间的矛盾,我们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对方的理解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摘编自《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走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美关系的现状,并概括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态度。
材料一日本全面侵华后尽管国民政府一再积极寻求援助,美国依然采取了中立和不干涉的政策,双方关系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被迫卷入,共同的敌人使双方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盟友,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和支持,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
——摘编自董岩《论抗日战争时期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越南战争时期,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的时期。中国援越抗美,中美之间自朝鲜战争后以间接方式进行了又一场军事较量。但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双方以务实的态度去处理国际问题,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现实基础。
——摘编自黄英、王珊珊《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曲折,但却拥有越来越多的利益共同点,中美整体关系将趋于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世界上的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即便是面对中美关系的暖春期,中国政府也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免受美国的牵制。而面对中美之间的矛盾,我们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对方的理解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摘编自《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走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美关系的现状,并概括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态度。
2.单选题- (共20题)
3.
有学者指出:(雅典)城邦采取措施以保障其公民出任公职并行使政治权利的同等机会:在饥馑或城邦被困期间,更多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那些弱势群休。但共同体成员财富、能力及生活方式的不平均却是一种普遍的情形。这表明雅典
A.生活贫穷者无缘参加公民大会 |
B.满足所有人生存原则及追求经济平等 |
C.政治精英致力于缩小贫富差别 |
D.追求政治权利平等并不要求财产平等 |
4.
《雅典政制》记载:议事会已经把吕锡马库斯交付公众的行刑吏了,他正在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说,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判的时候,吕锡马库斯得以免罪。这表明
A.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
B.议事会的决定代表民众利益 |
C.雅典各机关的职责分工混乱 |
D.议事会的权力受到法庭制约 |
5.
公元前5世纪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侵辱行为的,处25阿斯的罚金”;公元前3世纪,最早有关侵辱行为的告示是“关于聚众侮辱的告示”,之后又陆续发布了“关于滋扰贞洁的告示”、“关于使人名誉丧失的告示”等告示。罗马法的这一发展表明
A.罗马法成为世界上最完善的法律 |
B.罗马是世界上最早保护基本人权的国家 |
C.罗马法确保了罗马人尊严不受侵犯 |
D.罗马逐步实现了对自由人人格的尊严与保护 |
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旨在
A. 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 减弱了各州的权力
C. 加强了邦联政府权力
D. 旨在消除了中央和地方分歧
A. 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 减弱了各州的权力
C. 加强了邦联政府权力
D. 旨在消除了中央和地方分歧
7.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
A.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
B.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和文化渗透 |
C.从单独行动到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
D.从开辟通商口岸到直接割占土地 |
8.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进入南京,同时又预伏着太平天国的悲剧。……他们的论旨多保守小天堂于一隅之心,少经营八表以取天下之志。同小天堂相比,北京城成了非常遥远的东西。透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千百万小农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这一选择的结果,带来了太平天国事业的历史转折。”从材料来看,导致“太平天国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A.定都天京偏安一隅 |
B.北京遥远,北伐军孤军深入 |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D.太平天国领导者沉溺于宗教 |
9.
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37年2月,中共中央宣布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随后制定承认地主土地所有权及地主减租减息政策;1947年,中共要求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些土地政策的变化
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
D.适应了民主革命新形势的需要 |
10.
20世纪30年代,党内有人提出: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党最主要的任务,还要求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又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这一现象表明了
A.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尚未开始 |
B.党内存在教条主义倾向 |
C.马克思主义思想无法本土化 |
D.共产国际阻挠中国革命 |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某作战命令:“彻底破坏正太(引者注:河北正定至山西太原)铁路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拔除沿线若干据点,较长时问切断正太线交通,打击敌之囚笼政策。”后形成一些战斗口号——“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个车站”、“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大炮”。该战役
A.取得我国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
B.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战例 |
C.促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D.沉重地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 |
12.
《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中记载:“l944年,蒋的部队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史迪威将军的撤换引发了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知识分子在重组的民盟下开始活动,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敌后战场转入反攻.”这主要反映出1944年
A.国民政府统治离心已见端倪 |
B.日军持续进攻战略效果明显 |
C.敌后根据地合法地位得到认可 |
D.民主党派已支持中共的主张 |
13.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在城市和乡村、在‘上层’和“下层’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
B.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的要求 |
C.十月革命完成了国家富强任务 |
D.反沙皇专制是十月革命的目的 |
14.
下列有关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的史实,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②首倡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③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④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赶大陆探亲,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①“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②首倡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③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④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赶大陆探亲,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②①③④ |
D.②①④③ |
15.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
16.
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看到“打倒帝国主义”口号时,曾经表示过不满。尼克松访华时,***竟然提起此事,并笑着说:“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放了许多空炮……你(尼克松)不在打倒之列,他(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说自己“放空炮”,是在暗示
A.美国已经不是帝国主义国家 | B.中国在淡化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 |
C.中美之间的矛盾是虚构的 | D.中国感谢美国帮助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17.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不久,他的北京之行
A.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 |
C.促进中日建交 |
D.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
18.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 |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
C.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
D.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 |
19.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
A.冲击了美苏两极世界格局 |
B.遏制了共产主义势力扩张 |
C.促进了欧共体的政治联合 |
D.体现了二战后大国的角逐 |
20.
亨利·基辛格在1993年指出:“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下列表述与基辛格的看法一致的是
A.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明显优势 |
B.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
C.世界政治出现“一超多强”的基本态势 |
D.多极化格局已经基本定型为世界新格局 |
21.
某条约的序言写道:“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了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这里“采取必要步骤”是指
A.发表“铁幕”演说 |
B.提出杜鲁门主义 |
C.提出马歇尔计划 |
D.成立华约组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