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材料一 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物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
材料二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密尔指出:“国家的主权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或公民,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行使这种权力。”
材料三 用豆子拈阄的方法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用豆子拈阄的办法雇佣一个舵手、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
——苏格拉底
材料四 它可以假借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形成的道义的力量,坚定地、迅速地和顽固地去实现独夫的意志。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人民行使权力的方式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何异同?
(2)材料三、四评论的是哪一个材料中的政治制度?你如何理解这些评论?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避免材料三、四中的情况发生的。
——《大国崛起·德国篇》
材料二:
国家项目 | 德国 | 法国 | 英国 |
国家元首 | 皇帝 | 总统 | 国王 |
国家元首实权 | 有 | 有 | 无 |
政府首脑 | 首相 | 总统 | 首相 |
国家权力中心 | 皇帝 | 议会 | 议会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年普法战争对法国和德意志政治体制演变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列宁《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材料二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是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中央委员会认为,俄国革命的国际形势(德国海军中的起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在全欧洲增长的最高表现;其次,帝国主义为扼杀俄国革命而媾和的威胁)和军事形势(俄国资产阶级和克伦斯基之流已经明确地把决定彼得格勒让给德国人),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了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的党,以及第二次科尔尼洛夫叛乱显然已在准备军队撤出调往彼得格勒,哥萨克包围明斯克等等——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1917-年10月23日)
试结合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从革命形势、革命策略和结果三个方面简要评述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过渡中革命策略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归纳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2)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
(3)“冷战”持续了40多年,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必须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
材料二 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三 (上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要达到什么目的?(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先贤们倡导欧洲统一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分析欧共体的成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3题)
A.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
B.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公民法不断调整 |
C.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 |
D.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
A.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
B.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 |
C.违背了《权利法案》规定 |
D.维护了英国政府的权威 |
A.警惕封建主的反攻倒算和君主制的复辟 |
B.改善工人待遇以避免社会革命 |
C.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
D.制定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体制 |
A.国会通过的法律必须通过联邦法院批准才能生效 |
B.联邦最高法院对宪法负责 |
C.国会与最高法院之间存在权利制衡关系 |
D.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 |

A.发展历程曲折 |
B.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
C.是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 |
D.德国的民主制度深受专制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分子干扰 |
A.共和国期间,政局难以稳定 | B.共和制造成了自由和民主的沦丧 |
C.君主制更能维护政局的稳定 | D.法国的共和制缺乏经济基础 |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
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
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
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
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
A.洪秀全代表传教士的利益 |
B.这是世俗权利之争的延伸 |
C.杨秀清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 |
D.农民阶级没有先进理论指导 |
A.抗日的领导者已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抗战 |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
D.国家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加 |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已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③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④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②①③④ | D.②①④③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B.他认清了当前中国的国情 |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
D.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全面立法,建立法律体系
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A.反映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
B.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加强 |
C.海峡两岸“三通”已经实现 |
D.台湾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 |

A.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额出现交替上升状态 |
B.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 |
C.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 |
D.同西方国家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陷于停滞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
C.“求同存异”的方针 |
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
①企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②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③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④政府将正视侵华,勇担责任。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A.美苏即将爆发战争 | B.美国将采取遏制政策对付苏联 |
C.局部战争将不可避免 | D.法西斯势力必将抬头 |
A.开始投资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B.开展了洋务运动 |
C.支持义和团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
D.掀起了“实业救国”运动的高潮 |
3.选择题- (共5题)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德国和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为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1934年2月到1935年3月为运动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为此,新生活运动总会颁发了《新生活须知》,用以指导运动的开展。1935年3月以后,运动进入第二个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组织了服务于地方建设事业的各种劳动服务团,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项义务劳动,以期把国民生活推向新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从抗战的角度出发,赋予“礼义廉耻”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动员令,同时不断调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德国和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为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1934年2月到1935年3月为运动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为此,新生活运动总会颁发了《新生活须知》,用以指导运动的开展。1935年3月以后,运动进入第二个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组织了服务于地方建设事业的各种劳动服务团,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项义务劳动,以期把国民生活推向新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从抗战的角度出发,赋予“礼义廉耻”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动员令,同时不断调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