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 世界 | 中国 |
20世纪70年代 | 美苏争霸: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战略收缩 | 尼克松访华;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 |
20世纪80年代 | 美苏争霸: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军备竞争,拖垮苏联经济。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 中国十二大“特色理论”;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
20世纪90年代 | 东、西两德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欧共体12国成员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总部在日内瓦 |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邓小平加快改革开放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
21世纪初 | 欧元启用 | 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
——摘编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上表为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两对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中外关联,史论结合。)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域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
(2)根据材料一、二,与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发展相比,指出英国城市化特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域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
——摘编自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世纪,英国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矿业资源丰富的城镇、工矿区,借助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的交通优势,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农民产业工人,资源、区位、交通优势的组合优势形成经济集聚的强大能量,呼唤着一批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英伦大地。城市的繁荣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批发、运输业、仓储、旅店等商贸服务业,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初步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在新型的工业区出现了象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这样的大城市。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则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推波助澜,“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摘编自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发展特点并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与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发展相比,指出英国城市化特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9世纪之交,正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如火如荼展开之时,欧洲大陆却经历持续近25年的反法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其使英国工业制成品在美洲殖民地市场和欧洲部分国家的市场上获得实际的垄断地位。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而且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自由贸易带来英国工业经济的繁荣。到19世纪中期,当时英国工业的三大夂柱产业纺织、煤炭、冶金及机器制造业已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1/5。英国成为向世界各国提供工业品、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世界工厂”。
——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
材料二 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
德国在社会调整方面走在最前面。俾斯麦政府在颁布《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老年及残疾保险法》《青工保护法》等。英国也颁布了一系列劳工立法,还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卫生、环境的法律。法国也颁布了许多类似的社会立法。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调整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一 18、19世纪之交,正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如火如荼展开之时,欧洲大陆却经历持续近25年的反法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其使英国工业制成品在美洲殖民地市场和欧洲部分国家的市场上获得实际的垄断地位。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而且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自由贸易带来英国工业经济的繁荣。到19世纪中期,当时英国工业的三大夂柱产业纺织、煤炭、冶金及机器制造业已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1/5。英国成为向世界各国提供工业品、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世界工厂”。
——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
材料二 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
德国在社会调整方面走在最前面。俾斯麦政府在颁布《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老年及残疾保险法》《青工保护法》等。英国也颁布了一系列劳工立法,还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卫生、环境的法律。法国也颁布了许多类似的社会立法。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调整的背景及影响。
3.单选题- (共14题)
4.
古雅典民主政治在实施中,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多有权势家族渗透,甚至父子或兄弟一起供职,而将军委员会的一些成员甚至沦为独裁者,这显然损害了直接民主和公民的利益。这表明古雅典民主政治
A.保留了大量旧俗 |
B.缺乏法制规范 |
C.演变为贵族政治 |
D.具有先天缺陷 |
5.
《十二铜表法》对侵权纠纷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公元前3世纪《阿奎利亚法》则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者,应对其所有人赔偿被害物于杀害前一年内与最高价额相当的金额。”上述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A.打击侵权行为,体现法治文明 |
B.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
C.维护私有财产,主张惩罚报复 |
D.尊重基本人权,强调轻罪轻罚 |
6.
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A.皇权受到制约 |
B.实行联邦制度 |
C.设立责任内阁 |
D.议会拥有立法权 |
7.
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
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
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
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
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
8.
2017年初,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反映出
A.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
B.历史评价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
C.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
D.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转变 |
9.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国际恐怖主义日益泛滥 |
B.俄罗斯与美国对峙加剧 |
C.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10.
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四个地区的常年粮价,对表中所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区
B. 南北方经济地位逐渐趋向平衡
C. 粮食大量进入市场成为主要商品
D. 南北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加强
地区 | 价格 | 地区 | 价格 |
江苏 | 米谷每石1.5-1.6两白银 | 山西(部分地区) | 米每石1.5-2两白银 |
湖广 | 米每石1.4-2两白银 | 山东(兖州、泰安) | 米每石1.4-1.8两白银 |
A.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区
B. 南北方经济地位逐渐趋向平衡
C. 粮食大量进入市场成为主要商品
D. 南北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加强
11.
从17世纪起,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中,大量移民是因圈地运动而丧失了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及因生活困苦而寻找出路的手工业者。由此可知,殖民地移民
A.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
B.导致了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
C.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
D.减少了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 |
12.
下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

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①欧洲同世界各地有直接的商业联系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主要出口工业品
③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④玉米等作物通过不同路径传入亚洲

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①欧洲同世界各地有直接的商业联系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主要出口工业品
③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④玉米等作物通过不同路径传入亚洲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3.
(题文)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金一两换银四两;万历中期赤金止七八换;崇祯中期十换。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海禁造成对外贸易的萎缩 |
B.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影响 |
C.佛事兴盛导致金价的上涨 |
D.吏治腐败导致银价的下跌 |
14.
初生是指类似发明的现象,是第一次出现的新事物。衍生是指类化发明以后,继起者的模仿或修改。下列现象属于衍生的是
A. 中国的文官制度
B. 美国民主共和制
C. 英国君主立宪制
D. 日本的工厂制度
A. 中国的文官制度
B. 美国民主共和制
C. 英国君主立宪制
D. 日本的工厂制度
15.
下面是1500年~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A.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广阔市场 |
B.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
C.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
D.圈地运动引发产量减少价格上涨 |
16.
下表是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关于上表材料解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地点 | 19世纪80年代前状况 | 19世纪80年代末状况 |
山东 | 土纱每公斤9两白银 |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洋纱仅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400文 | 茶叶每公斤540文 |
广西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5-6两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7-8钱 |
关于上表材料解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涌入中国沿海省份,并逐步取代土纱,土布 |
B.沿海地区乡村的传统纺织业获得迅速发展 |
C.西方列强完全操纵中国的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 |
D.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