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379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6

1.论述题(共1题)

1.
国家观念伴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
西方
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
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卢梭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然融入新时代的国家意识之中。
全球化没有削弱民族国家的地位,国家主权的属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中外关联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时已产生了“父子不得相互告诉”的思想。汉宣帝曾颁布:“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大父母匿子,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学界认为这是关于亲亲相隐制度最早、最明确的规定。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鞑语消息,亦不坐。”同时唐律还规定:“若犯谋逆以上者,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认为因为“不臣”可以不用容隐制度。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

——摘编自王新霞、柳萍等《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以“亲亲相隐原则”为例》

材料二  201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体现了亲属拒证权的理念。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从更深层次来看,亲属拒证权制度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脉亲情,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

——摘编自李旭霞《论我国刑事诉讼亲属拒证权制度之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发展的特征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亲属拒证权”与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构建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社会价值。

3.单选题(共22题)

3.
雅典公民大会的相关制度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
A.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B.确立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
C.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D.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4.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认为交易“不需要任何特殊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但如果交易物有缺陷则必须宣明,否则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了罗马
A.尊重社会契约B.强调商业道德
C.提倡自由贸易D.遵循市场机制
5.
古罗马保民官由平民会议选出,人数为2至10人,其人身不受侵犯,可否决罗马元老院的决议。除独政官外,保民官对其他任何高级长官的决定,只要其违背罗马平民的利益,均有权予以否决。断由此可以推保民官
A.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使法律高于独裁者意志
C.激化了与元老院的矛盾D.使私有财产受国家保护
6.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B.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7.
1832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以联邦政府出台的关税法案不利于本州输出农产品为由,宣布此法案在本州无效。后经协商,联邦政府降低关税,南州撤销否认法案。此事件表明
A.邦联制度在当时占主导B.三权分立制衡原则仍需完善
C.美国南北战争一触即发D.南州有脱离联邦政府的倾向
8.
德国自由党成立时,曾要求成立一个“帝国责任内阁”,1884年4月5日联邦议会按照俾斯麦的意见通过决议反对这项要求,决议说:“在德意志帝国境内成立责任内阁制只能削弱各联邦成员目前在联邦议会行使的、由条约给以其保障的权力。”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A.政党政治发展十分完善B.联邦议会掌握国家实权
C.民主制度有其传统色彩D.内阁首相控制联邦议会
9.
“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 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这反映的是
A.法国国民议会通过1875年宪法B.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
C.德国颁布实施1871年宪法D.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0.
1830年英国格雷政府上台,开始对议会进行改革。其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这种做法
A.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B.破坏了代议制度的原则
C.孤立了工人阶级D.壮大了旧贵族势力
11.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实行“邦联”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
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理念
C.在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
D.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行政权属于国务卿
12.

时间
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声明或公告
1933.1
《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
1933.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
1933.8
《中共中央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
1933.11
《中共中央为“中日直接交涉”宣言》
1934.1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致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义勇军电》
1934.4
《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新进攻告民众书》
1934.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
 
表为中国共产党在1933-1934年间发表的声明和公告。这些声明和公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
B.联合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努力
C.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准备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
13.
近代中国先后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关于下列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A.都是社会各阶级面对中国变化作出的积极反应
B.都体现了求民主、反专制的进步潮流
C.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进步影响
D.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14.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15.
“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从侧面反映了
A.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B.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
C.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D.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16.
1934年11月,北平政务委员会秘书长何其巩向蒋介石建议:有计划地网开一面,迫其出窜,在追剿中予以节节之击灭。川滇黔三省,人口众多,形险而地腴,足为国防之最后支撑点。宜乘“赣匪”西审之时,力加经背。蒋介石赞同了这一建议。材料表明
A.西南地区在军事斗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B.国共矛盾已不再是当时的最主要矛盾
C.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已宣告失败
D.国民党内派系斗争削弱“围剿”力量
17.
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A.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
D.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8.
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以下对该表解读,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
C.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
19.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20.
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材料认为
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
B.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
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D.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
21.
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这些创新
时间
选举方式
选举对象
乡镇、市
1998~1999年
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等。
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等。
100
2001~2002年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
副乡镇长、乡镇党委。
5
2003~2004年
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
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委等。
143
2005~2008年
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
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等。
7
 
A.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B.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
C.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D.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
22.
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 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 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 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 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23.
1982年苏联的九年级历史教科书中第二章的标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1917年俄国革命”这一概念。这表明俄国
A.意在缓和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关系
B.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
C.力图从非意识形态角度阐释历史
D.历史研究视角多元化趋向
2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