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巩固海防,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措施,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式宣布,洋船“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嗣后外商虽多次要求增设口岸,都未成功,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列强在华广设租界的原因,并简要评析。
材料一为了巩固海防,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措施,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式宣布,洋船“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嗣后外商虽多次要求增设口岸,都未成功,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由于自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沿江沿海地区原为中国的经济精华区所在,因此19世纪中叶中国对西方开放贸易以后,列强很自然地要求在最有生意可做的沿江沿海地区设立租界。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地点计有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鼓浪屿、长沙。这些租界……辐射而出的现代经济并不能普及中国各个角落,而以沿江沿海地区为限。以工业资金为例,上海一港之金属冶炼、棉纺织、缫丝、面粉制造、榨油、印刷、蜡烛、肥皂等企业均居全国首位。18951913年,中国所发展的现代工业,其创办资本在上海、武汉、天津、广州的即占52.06%,而就全部通商口岸的创办资本言,则占全国创办资本之66.24%,内地企业仅占33.76%。——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年间清政府对外贸易管理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列强在华广设租界的原因,并简要评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世纪初开始,在工业革命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同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垄断商人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损害工厂主直接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6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到1853—1860年间,英国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后残余,这使英国成为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1860年,英、法签订英国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以后,英国又与许多国家订立了带有自由贸易性质的通商条约。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材料 从19世纪初开始,在工业革命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同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垄断商人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损害工厂主直接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6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到1853—1860年间,英国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后残余,这使英国成为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1860年,英、法签订英国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以后,英国又与许多国家订立了带有自由贸易性质的通商条约。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7题)
3.
雅典城市的移民异邦人并没有民主权利,但许多人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这说明古代雅典
A.异邦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
B.民主政治运作成效获得公众认同 |
C.民主政治难以保障公民个人自由 |
D.异邦人不得随意离开城邦 |
5.
1787年5月费城制宪会议上,反联邦党人杰斐逊等认为暴政的主要来源是“联邦政府”和“政治精英”,主张一个社会越贴近自治越好。这反映出反联邦党人
A.主张缩小邦联政府的权力 |
B.反对建立联邦中央政府 |
C.希望维护原有的邦联体制 |
D.要求保障各州的自主权 |
6.
1937年3月,国民政府提出将敌人拒止于长城以北平津以东,适时反攻东北,恢复已失之土地的方针,并分别以甲、乙两案,拟订了消极与积极的两种作战态势以及全面的备战部署。国民政府此举
A.规划了对日防御战略的方针 |
B.确立了对日消极抗战的构想 |
C.完成了全面抗战的准备工作 |
D.创造了全面抗战的有利条件 |
7.
沈志华在《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在哈尔科夫铁路工厂,当一位社会党人向工人们宣布沙皇已被推翻时,一些工人把他从临时搭起的讲台上揪了下来。在赫尔松,当省长宣读尼古拉二世退位的诏书时,一些刚刚参加了革命游行的工人双膝跪下。”这说明当时的俄国
A. 二月革命的时机并不成熟
B. 传统政治观念仍然存在
C. 临时政府的政治策略失当
D. 工人阶级希望和平夺权
A. 二月革命的时机并不成熟
B. 传统政治观念仍然存在
C. 临时政府的政治策略失当
D. 工人阶级希望和平夺权
8.
1971年7月,美国的盟国得知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消息之后,有种被美国欺骗的感觉,因此干脆转为投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赞成票。投票结果是76票赞成,36票反对,17票弃权。由此可见
A.美国遭到多数盟国成员反对 |
B.中国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
C.西方“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
9.
马歇尔计划涉及的资金通常都先交付给欧洲各国的政府,所有资金由所在国政府和经济合作总署共同管理,每个参与国的首都都会驻有一名经济合作总署的特使,特使职位一般都由一位有一定声望的美国籍商界人士出任。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A.加强了美国对参与国的控制 |
B.直接促成战后欧洲的分裂 |
C.促使受援国成为美国的附庸 |
D.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
10.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专业性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
D.区域间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
12.
16世纪前期,宗主国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导致从美洲殖民地运回的金银很快就转到其他国家的供货者和债权人手中。出现这种局面最有可能的国家是
A.英国 |
B.西班牙 |
C.意大利 |
D.法国 |
14.
1890年,美国平均每套住房居住5.45人,纽约高达18.52人。1900年,纽约近400万人,有150万人住在43000个贫民窟中。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进程尚未完成 |
B.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
C.工业化发展阻碍城市化 |
D.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
16.
湖北机器织布局“开办以来,未能如法,累经亏折,每岁赔累至数万金”,但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上述变化是
A.大机器生产具有优越性的反映 |
B.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的产物 |
C.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的结果 |
D.洋务企业得到显著发展的体现 |
17.
1961年底,全国开放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这种情况表明
A.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
B.政府注意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
C.原有体制弊端得到初步解决 |
D.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 |
18.
1990年,承包经营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6.3%,家庭承包的土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8.6%;农村第一产业收入的95.4%来自家庭经营;在农村各经营层次中,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8.6%。据此可知
A.市场经济体制显示了经济发展成效 |
B.农村出现了家庭农业和市场的结合 |
C.非公有制经济主导了经济社会发展 |
D.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