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2)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2)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宋代科举考试图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司马光《传家集》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的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宋代科举考试图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司马光《传家集》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的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复又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又不止于三倍。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磨勘”,只要无大过错,照例升迁,实际上是有升无降,而且官员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除俸、禄粟、职钱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宰相、枢密使的正俸为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禄米为一千二百石,冬春服装绫四十匹,绢六十匹,绵二百两。单正俸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摘编自《中国通史纲要》
(1)概括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上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其后果。
材料一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复又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又不止于三倍。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磨勘”,只要无大过错,照例升迁,实际上是有升无降,而且官员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除俸、禄粟、职钱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宰相、枢密使的正俸为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禄米为一千二百石,冬春服装绫四十匹,绢六十匹,绵二百两。单正俸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摘编自《中国通史纲要》
(1)概括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上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其后果。
2.选择题- (共9题)
4.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
B.皇权进一步加强 |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
5.
下列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中,不确切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
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
D.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