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随堂训练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8362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8

1.综合题(共1题)

1.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大范围的交融时期,政权并立战和交错形成了社会的独特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送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1)上述二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
(2)简述材料二中的“西夏”的建立,并列举出西夏的汉化措施。
(3)如何看待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2.选择题(共10题)

2.
1005年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相同点是(  )
A.北宋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B.北宋在军队惨败情况下议和
C.北宋每年送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D.少数民族政权更多地依靠北宋政权
3.
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建立西夏政权的是(  )
A.元昊B.耶律阿保机
C.寇准D.石守信
4.
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等。该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重大史实有关(  )
A.陈桥兵变B.澶渊之盟
C.开元盛世D.安史之乱
5.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描绘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
A.西夏
B.契丹
C.党项
D.女真族
6.
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礼乐文明的确立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农牧文化的交融
7.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代的形势图。从图片内容判断,该图的主题最可能为(  )
A.春秋的尊王攘夷B.秦朝郡县制的推广
C.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D.元朝民族融合
8.
“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三字经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耶律阿保机B.耶律大石C.耶律楚材D.阿骨打
9.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权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
10.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 寇准
B. 宋真宗
C. 宋高宗
D. 明太祖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这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向游牧民族交纳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