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美苏两极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的说法?结合所学阐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能否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为什么?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
材料一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美苏两极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的说法?结合所学阐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能否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为什么?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
2.单选题- (共33题)
2.
苏格拉底深刻地讽刺雅典民主的某一方式:“没有人愿意用□□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A.命令 |
B.投票 |
C.抽签 |
D.高薪 |
3.
下图是意大利学者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的《民法大全选译:物与物权》中的部分内容,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帝国注意保护境内居民的私有财产 |
B.罗马法有意谋求疆域内诸民族有序共处 |
C.“万民法上之物”主要限制外邦人使用 |
D.罗马公共场所都有“不适用共享”性质 |
4.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最能表现这一民主制度的是
A.英国国王 |
B.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
C.法国众议院 |
D.德意志帝国宰相 |
5.
“宪法规定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宣告了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尽管宪法中规定了皇帝的种种权力,但绝不可比拟于中国皇帝的绝对专制和独裁,因为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材料意在强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 |
B.真实确立了德国政治生活的分权制衡原则 |
C.掩饰了德国皇权至高无上的虚假立宪 |
D.规定司法独立是实现帝国代议民主的灵魂 |
6.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认为:“北美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材料中“吸收的英国所没有的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是
A.民主制 |
B.议会制 |
C.政党制 |
D.共和制 |
7.
有学者评论某个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方式,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这个国家采取的“和平变革方式”是
A.光荣革命 |
B.一票共和 |
C.召开制宪会议 |
D.国王主动退位 |
8.
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200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这表明
A.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
B.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
C.国共共同抗日 |
D.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9.
***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的转折点指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C.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10.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一规定
A.巩固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
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 |
C.表明解放战争即将转入战略反攻 |
D.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需要 |
11.
他们将居民按性别分住,取消了商业,按需分配产品,有城无市,城市经济一潭死水;他们“信天不信人”,平等的诺言与特权等级的森严形成反比。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太平天国运动 |
D.土地革命 |
12.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
B.五四运动时期 |
C.国民革命时期 |
D.全面抗战时期 |
13.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太平天国运动 |
D.辛亥革命 |
14.
1935年1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说明
A.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
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
C.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 |
D.中国共产党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
15.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对陈旭麓先生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论述了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
B.这场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
C.指出武器落后是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
D.这场战争加速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
16.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
C.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D.反封建不彻底 |
17.
“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的报刊和书籍,人们在统称中国各民族时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这说明当时
A.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C.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18.
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延安电影团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这现象意在
A.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 |
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
19.
1928年11月,***指出:“边界红旗始终不倒,不但表明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这说明***
A.构建革命统一战线反对专制统治 |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 |
C.巩固工农联盟推动革命形势高涨 |
D.主张加强对人民军队的思想建设 |
20.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写给***的电文中提到:“倭寇投降,……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国家大计……”为此中国共产党做出了积极回应,促成了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件
A.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
B.促成了新中国成立 |
C.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
D.消除了国内矛盾 |
21.
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2.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实质含义是
A.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
B.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
C.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
D.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23.
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里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
A.俄国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B.俄国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C.采用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俄的经济 |
D.采用斯大林模式实现现代化 |
24.
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网上投票;评选世界近1000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最后胜出。来自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这位投票者说:“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是因为马克思
A. 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B. 发表《共产党宣言》
C. 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D. 指导第一国际的工作
A. 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B. 发表《共产党宣言》
C. 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D. 指导第一国际的工作
25.
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
A.制订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
B.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
C.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
26.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
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
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
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
27.
1990年台湾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次年又提出了“国家统一纲领”,后经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会议讨论通过。上述措施表明台湾当局
A.推动两岸“三通” |
B.认同“一国两制”方案 |
C.坚持一个中国 |
D.积极响应“九二共识” |
28.
“新中国实行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平的外交政策,在此前提之上对国民党政府和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订、或重订。”其中“予以承认”的是
A.《告各友邦书》 |
B.《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
C.《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D.《联合国宪章》 |
29.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
A.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
B.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C.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
D.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
30.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 |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
31.
1948年,法国外交部提出:“欧洲统一,是目前存在的唯一能解决欧洲重要问题,即对德问题的重要方式。……要想避免德国再次走上最终将危及欧洲大陆安全的单独发展道路的话,那么把这个国家牢牢地与一个由上述概念所表述的国家集团拴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判断,法国对德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
A.促进法德两国和解 |
B.压制和避免德国崛起 |
C.实现欧洲的一体化 |
D.消除美苏冷战的威胁 |
32.
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 |
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
C.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
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
33.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取向和制度选择的意识形态冲突已告终结,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和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成为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这一观点形成的背景是
A.二战结束 |
B.两极格局确立 |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
D.苏联解体 |
34.
美国从一开始眼睛就盯着全球,表现出所谓“国际性”的本质。即使所谓的“孤立主义”也只是美国实力尚未达到与欧洲大国正面抗衡时的一种无奈选择,一旦具有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美国势必会把“领导世界”的意识转化为“领导世界”的行为。材料意在说明美国
A.已放弃了孤立主义传统 |
B.霸权主义具有历史渊源 |
C.凭借实力建立单极世界 |
D.国力增强推动对外侵略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