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18-2019学年高一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历史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323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5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西方
15~16世纪
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集我国药学成就之大成
哥伦布航行抵达美洲;布鲁诺宣扬“日心说”,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
17~18世纪
徐光启从澳门延请西士,募购西洋火炮;黄宗羲写成《明夷待访录》;康熙设置南书房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洛克发表《人类理解论》;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赠送英国“君主号”战舰模型等
19世纪
“一口通商”体制;鸦片战争后,签订一系列条约;“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开始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美国工厂已达数十万家;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方针
 

——据《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中国近代史》整理

上表是15世纪至19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对外商战”和“对内振商”的内外夹击下,商人主导了1904~1911年间的“收回利权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1910年,日本和美国的实业团主动向中国商会提出访华要求,并经中国商会的邀请来华访问。1915年,中国实业团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业界人士为主、有组织的走出国门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北洋政府认为中国实业团访美“虽系国家交际上应有之酬酢,亦国民外交上难得之遭逢。”在抵制“二十一条”活动中,商人团体上书北京政府,宣布“举国商民誓不承认”。巴黎和会期间,民间经济外交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基于主动参与外交的价值认同,上海成立了“中华民国全国各界联合会”。
——摘编自于文浩《近代中国民间经济外交观念的发展演变及特征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简称贸促会)于1952年5月应运而生。1956年4月,国际商会亚洲与远东事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委员会邀请了台湾商会代表,贸促会副秘书长舒自清向会议提出抗议,并且决定不参加会议。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贸促会已同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以及亚非等国建立和发展了民间贸易联系,同意大利、智利、奥地利的有关组织相互在对方首都都设立了商务代表处。与此同时,中国贸促会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商会或工商会,同已与中国建交各国的贸易团体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商会“继续为国家的外交、外经贸战略服务”。
——摘编自成亚曼《新中国商会外交的特点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初年民间经济外交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民国初年的民间经济外交相比,新中国成立后商会外交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苏联是“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尼克松的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材料三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南对美苏关系的认识,分析其提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府在七十年代的对外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3.单选题(共18题)

4.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5.
罗马法学家尤里安在就罗马法的某项内容做出解释时曾举例说:“没有人怀疑,如果我在我的土地上播种了你的小麦,收获物及出卖收获物的价金将是我的。”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
B.强调维护土地贵族的权利
C.私有财产所有权保护不力
D.物权保护之规定更加完善
6.
对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传统观点认为“这部宪法保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卷着剥削的自由”;后来有学者认为“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又有学者提出对美国宪法不能简单地进行否定和肯定。据此可知,对美国宪法的认识
A.随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B.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C.缺少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观察
D.前期学者研究观点比较可信
7.
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这表明
A.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B.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决策
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D.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
8.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9.
1860年,清廷任命汉族官僚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曾国藩遂举荐大批湘军将领为封疆大吏,并在地方办厘金改田政,以实现军饷自筹。这说明
A.清廷对地方控制日益加强B.政治形势推动权力格局变化
C.满汉民族间矛盾得以解决D.地方割据威胁了清政府统治
10.
下图是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A.英国的炮舰政策
B.清的外援与曾军的奋战
C.西方国家的携手
D.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
11.
《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一规定
A. 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B. 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
D. 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
12.
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机器制茶业兴起
B.海关关税的降低
C.国内政局的变动
D.国际茶市的扩大
13.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法国巴黎公社的经验与俄国二月革命的教训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两者的共同启示是
A.工人阶级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B.应采取较为严厉的新闻政策
C.无产阶级可以发动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14.
如下图,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已成熟
B.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阶段
C.工业革命没有增加财富反而加剧矛盾
D.此时期历史发展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15.
1983年,邓小平说:“要实行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这表明他
A.坚持和平统一为唯一方式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倡导两党间进行对等谈判
D.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6.
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A.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
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17.
“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A.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目标
B.加强联合国在其中的作用
C.旨在推动经济区域一体化
D.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18.
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
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19.
(题文)“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该观点意在强调朝鲜问题的成因是
A.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位置
B.朝鲜缺乏解决分裂问题的实力
C.北约与华约在亚洲尖锐对立
D.美苏“冷战”及其双方的争夺
20.
1950年,法国拒绝承认新中国;1961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法双方都表达了建交愿望;1964年,中法两国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在中法关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中法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C.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D.冷战背景下的现实需要
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上述材料表明
A. 欧洲传统上就有统一的思想愿望
B. 法国与德国在一战后得到了和解
C. 一战后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道路
D. 欧洲合众国实际为欧共体的前身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5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