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309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淘汰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丘吉尔的话反映了美国政体的哪些特征?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位”?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带来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民主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43年、1844年、1845年北方各商埠刚开放时英国兴奋若狂。设菲尔德的一家有名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刀叉,并声称它准备把刀叉供给全中国。但中国人不懂得刀叉的用途,而是用筷子扒饭,他们对这些器物连看也不看……一家著名的伦敦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钢琴,但是中国人仍然热爱自己的锣鼓,不能接受这种美意。”
——摘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
材料二  1852年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密切尔曾经这样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品(不含鸦片)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引自1852年密切尔报告书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期,西方对华输出的商品滞销。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认为原因在于中国通商口岸开放太少,享受的权益太小。
(1)据所学知识分析1843年至1845年,英国人为何对中国开放商埠“兴奋若狂”?请找出材料一中的错误,并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人认为“奇怪的结局”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真实的原因又是什么?
(3)为改变材料二中的“奇怪的结局”,英国当时采取了什么对策?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对英国改变“奇怪的结局”有帮助吗?为什么?
3.
“二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图4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材料三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讲中说:“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说明美、英、苏之间是什么关系?图2和图3标志着什么?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概括“二战”结束以来西欧与美国关系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单选题(共17题)

4.
按照法律规定,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选举法还规定,已任过公职者,在其它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特点?
A.法律至上
B.分权制约
C.主权在民
D.轮番而治
5.
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市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据此推知,万民法
A.实现了罗马境内居民间的平等
B.根源于罗马帝国统治基础扩大
C.标志着罗马司法体系最终完备
D.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6.
沃波尔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能言善辩,曾先后担任国防大臣、海军司库、主计大臣、财政大臣等职务,其执政晚期,反对派聚集在王储威尔士亲王弗雷德利克周围,盼望有朝一日王位更迭后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太子帮”。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
B.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
C.国王仍掌握军政大权
D.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
7.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为此,宪法的制定者们分别设计了
A.邦联制、责任制内阁
B.总统制、三权分立制
C.联邦制、责任制内阁
D.联邦制、三权分立制
8.
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联邦议会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的共58名议员组成,其中普鲁士占17席,若修改宪法14票即可通过。议员只能按照各邦君主的指示投票。这些规定表明,当时的德国
A.联邦议会高于帝国议会
B.普鲁士邦占据主导地位
C.君主是实,立宪则为虚
D.由联邦议会多数党组阁
9.
一位英国人曾于1890年画了一幅“辞退俾斯麦”的漫画(如图).根据德国当时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德国皇帝
B.内阁成员
C.帝国议会
D.联邦议会
10.
《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追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A.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
11.
下表中内容为不同著述对太平军作战情况的叙述。据此可以推知,太平军
事件记述
出处
1859年12月,杨秀清率太平军进攻池州(今安徽贵池)的清军时,“施放洋枪,子落如雨”。
《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上册)
“欲与洋鬼争衡,务先买大炮早备为先,与其有争是定。”“取到其炮,取到车炮架,寻好匠人,照其样式,一一制造。”
《李秀成自述》
李秀成回忆说,“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则即败”“得其大炮洋枪不计其数”。
《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2册
 
A.已开始仿造洋枪洋炮
B.军事进攻中节节胜利
C.装备并使用新式枪炮
D.始终以洋枪队为劲敌
12.
1937年8月,中日军队开始在上海市区以北的区域展开硬拼,“双方为争取本会战之胜利,均尽出精锐,倾力以赴……在正面二百余里,纵深三百余公里之地域内,浴血苦战……”。此战,中国军队“倾力以赴”的结果是
A.破坏了中国民族工商业聚集地
B.保卫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
C.粉碎了日军进剿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D.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3.
巴黎公社委员会每逢开会时,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规定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已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体现群众的直接意愿
B.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
C.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D.缺乏稳固的领导核心
14.
某课外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最佳的研究主题
 
圣西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攻占冬宫
A.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
B.巴黎公社的伟大壮举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15.
下图中历史文件的发表,表明
A.对台政策转变为和平统一
B.“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
C.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冷战”结束两岸关系缓和
16.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B.新时期法制彻底完善
C.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坚持执政为民的原则
17.
《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8.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政策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B.推行杜鲁门主义
C.丘吉尔发表演说
D.实施马歇尔计划
19.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认为
A.中国已成超级大国
B.美国不再是世界强国
C.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D.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20.
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指出:“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这主要表明,孙中山
A.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
B.承认中外条约即国际法
C.认清了列强的侵略本质
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

3.选择题(共2题)

21.

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22.

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