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夏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286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革命之所以“光荣”,就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后未能完成的任务,只不过使用了另一种手段……尽管英国以后的政治历程仍然是曲折的,但正是“光荣革命”把英国引进了现代社会。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不是中央集权制下地方从属中央的关系。州不是由联邦政府设置的行政区划,而是联邦的成员,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的政治实体。联邦与州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的权利。同时宪法规定不设世袭国王,也不颁发贵族爵位。参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和众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白幼蒂、张文燕《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光荣革命”使用的“另一种手段”。它怎样把英国“引进了现代社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87年宪法确立了哪些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制度对近代法国、德国的民主实践产生的主要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钳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等《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2.单选题(共18题)

3.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C.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D.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4.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规定:“如果在夜里行窃物品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第十三条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些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D.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5.
1908年,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但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等议案没有获得通过。这表明德意志帝国
A.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B.资产阶级代议制仍然不彻底
C.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D.逐渐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
6.
华盛顿希望制宪大会抓住《邦联条例》的缺陷,“直中要害,并提供根治的办法,不管大家是否一致赞成,这种做法将给大会带上明智和尊严的印记”。美国l787年宪法为弥补“缺陷”所采取的主要办法是
A.确立并不断完善民主共和制
B.贯彻三权分立的原则
C.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D.规定总统由选举产生
7.
“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
A. 三权分立制
B. 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
C. 国会两院制
D. 联邦制
8.
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 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9.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说过:“《临时约法》由原有的美国式的‘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了。”这最能说明
A.法国式的内阁制适应中国国情
B.南京临时政府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探索
C.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革命成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D.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为制约袁世凯而采取的措施
10.
吴晓波在《跌荡一百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A.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
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C.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11.
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负责交涉条约的人洋洋得意,以为是他们的外交成功。这反映了当时
A.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B.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C.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D.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
12.
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如果你们不进行内科治疗,那么更激进的力量就会到来,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俄国人民通过“外科手术”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结束了帝国主义大战
D.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3.
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
A.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
C.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D.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
14.
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15.
有学者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特殊的环境中经受着考验,经历过曲折,但它仍然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旗帜。据此,可以理解为它
A.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
B.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C.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6.
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7.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
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
18.
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
19.
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与会国一致要求立即无条件地、彻底地和最后废除殖民主义,同意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宗旨,支持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各国,要求撤除设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把世界划分为集团和冷战的政策。这次会议
A.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
B.讨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
C.推动了亚非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
下图是1952年苏联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而美国将军正在欧洲地图上标注美国的军事基地,右上角的CCCP是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据此可知
A.美苏争霸斗争激烈
B.两大对峙军事集团出现
C.美国军民对立严重
D.美苏两国矛盾日益加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