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中学2019届高三5月周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2862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城邦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

——摘自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权利制衡意味着强制性的对话,有利于促进利益均衡。比如:2006年纽约地铁工人大罢工,最后,一方面工人的养老金低贡献率得以维系,另一方面工人又必须略微提高对医疗保险的贡献率,同样是“斗争双方”都必须做出妥协。……一个充分制衡的政治制度,等于无形中增加这个制度里的“协商点”,从而尽显消减公共政策中的专断性……当无数普通民众开始走进大都会博物馆欣赏艺术品,去林肯中心听歌剧,坐在咖啡馆里聊政治,谈论貌似“事不关已”的全球变暖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国民主最后的结果不仅是“大量贵族的平民化”,更是“大量平民的贵族化”。

——摘自刘瑜《民主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与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的不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美国政治与古希腊、中国相比的优势及其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示意图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幅示意图。

比较图甲和图乙,读取有关西方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广泛阅读了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译著。他接受了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的概念。他对中国衰弱的诊断表明,中国人个人的忠诚对象是统治者,而不是中华民族;儒家学者谈论天下一统,没有优先有效地重点强调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专制和独裁是腐败和中国衰弱的根源所在。他相信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为一个真正民主和代议制的政府做好准备,反而认为君主立宪制作为一个急需的目标更为有效。他的书被青年学生抢购。但是,孙中山等激进人士认为中国有必要推翻满族王朝并建立共和国。1905年慈禧太后同意进行立宪,1906年11月下令将六部扩大为十一部;1907年8月把汉族总督张之洞和袁世凯调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1908年8月27日发布“宪法大纲”,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属于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皇帝,1911年5月组织“皇族内阁”,十三个任命者中有五个是皇亲国戚,有八个满人和一个蒙古旗人,但只有四个汉人。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分析梁启超主张中国实施“立宪”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立宪运动”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备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较》等

材料二 《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思。历史经验证明,道德的软约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最终无不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而柏拉图在晚年的《法律篇》中也最终将法律置于道德之上。

——摘编自彭文龙《(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论语》与《理想国》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2.单选题(共13题)

5.
抽签选举是雅典城邦的选官制度之一,随着多次雅典民主改革,抽签选举制度盛极一时。雅典的抽签选举制度
A.导致了政局的动荡
B.彰显了社会的正义
C.高估了公民的素质
D.实现了绝对的民主
6.
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在议会的相继通过,标志着议会制在英国真正确立。这是因为英国
A.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议会成为高于王权的最高立法机关
C.资产阶级赢得了反君主专制的胜利
D.正式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7.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最终建立了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8.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9.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10.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背景是
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
D. 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
11.
下面为反映美苏“冷战”的漫画。该漫画中地球上插的牌子写的是“自由世界联合体”,赫鲁晓夫嘴下的缺口是“柏林”。该漫画反映了
A.美苏试图分裂德国
B.欧洲处于对峙状态
C.苏联处于战略攻势
D.美国借口组建北约
12.
下图为清末《图画日报》登载的图片,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
B.社会发展受到近代化冲击
C.传统农耕文明衰微
D.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
13.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由此可见,宋代
A.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
B.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
C.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D.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
14.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的“夷”一般表示“和平与秩序”之义。因此,“明夷”从字面上理解,表示这本书的主题是“探究明治(之道)”。这反映出作者
A.追求儒家政治的理想
B.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
C.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
D.反抗满清统治者的决心
15.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查德•奥维瑞列举了人类历史上50个最重要的日期,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里查德•奥维瑞如此选择是因为
A.达尔文的论著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达尔文的著作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开创了细胞学说
C.达尔文最早提出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D.达尔文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16.
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指古文经学,“新”是王莽的国号。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 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D.根本上动摇儒学主导地位
17.
(加试题)威廉·曼彻斯特这样描述一个美国家庭:“现在他们并排地、而且常常并肩地坐在一起,看上几个小时电视,连目光都很少交换。如果他们交谈,有时也是气鼓鼓的,为这个或那个节目的好坏而争吵。”这说明电视
A.是娱乐生活最便捷的平台
B.提升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C.激化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
D.已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