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一中A处为 。图三国家的政体为 ,图四国家的政体为 ,指出这两种政体的一个不同点。
(2)图二和图三在民主形式上有何不同?图一和图四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两种政治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1)图一中A处为 。图三国家的政体为 ,图四国家的政体为 ,指出这两种政体的一个不同点。
(2)图二和图三在民主形式上有何不同?图一和图四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两种政治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1题)
2.
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
A. 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B. 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C. 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 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A. 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B. 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C. 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 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3.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侧重保护平民的合法权利 |
B.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
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D.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
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
C.只对帝国皇帝负责 |
D.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
5.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 | B.分权制衡原则 |
C.共和制度 | D.主权在民原则 |
6.
租界和使馆区既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形式,也是传播西方文明的窗口。与下图历史现象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
C.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1942年10月,美英两国政府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中国与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
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
C.日本侵略使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
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
8.
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辛亥革命 |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北伐战争 |
C.“共赴国难”——抗日战争 |
D.“将革命进行到底”——渡江战役 |
9.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
B.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
C.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10.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
11.
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此次“壮举”
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
C.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
D.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 |
12.
“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权利法案》 |
B.《独立宣言》 |
C.《人权宣言》 |
D.《共产党宣言》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