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8277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1)“太祖”指何人?

(2)材料中指出“兵革不息”,其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太祖”指何人?
(2)“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3)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4)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

2.选择题(共16题)

3.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的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B.重武轻文政策C.重文轻武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
4.
北宋中央设三大机构,其中掌管政务的机构是(   )
A.政事堂
B.枢密院
C.三司
D.节度使
5.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   )
A.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在宰相之下设立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C.由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D.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6.
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人出任地方官D.实行行省制度
7.
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各州府设通判
C.削弱相权D.镇压黄巢起义
8.
宋太祖取得政权的方式是 (  )
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C.朝中大将发动兵变D.皇族内部争夺皇位
9.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后唐、后汉、后晋、后梁、后周
B. 后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C.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D. 后晋、后梁、后唐、后周、后汉
10.
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分解宰相权力B.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分散知州权力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11.
“黄袍加身”、“陈桥兵变”跟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有关(   )
A.唐太宗B.宋太祖C.宋太宗D.明成祖
12.
下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   )
A.阿保机B.元昊C.阿骨打D.赵匡胤
13.
北宋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北宋为了“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   )
A.陈桥兵变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杯酒释兵权D.领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
14.
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而采取的措施是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分解相权
C.在地方设转运使
D.在地方设通判
15.
我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   (    )
A.嬴政B.司马炎C.杨坚D.赵匡胤
16.
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 )
A.秦始皇B.刘邦C.李世民D.赵匡胤
17.
北宋在地方上具有监察职能的官员是(   )
A. 知州     B. 通判 C. 转运使 D. 枢密使
18.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 西周     B. 汉 C. 唐朝 D. 北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