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276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2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3)依据1787年宪法,所建立的“新型的共和国”是如何解决上述弊端,同时又避免专制政体的?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定,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是如何实践唐太宗的观点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立法权是如何限制行政权的?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3.
近代以来,中共外交经历了百年的屈辱历史,到新中国成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这一过程充满艰辛,相继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尊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非常大。第一项规定确立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的税率。第二项规定使“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第三项规定则保证了以后其他国家在中国得到任何权益,英国都可以同样享有。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整理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指出材料一中三项规定的内容?概括这些规定的危害?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的原因?

2.单选题(共21题)

4.
伯里克利在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该制度是指古代雅典的
A.中央集权制
B.君主立宪制
C.直接民主制
D.君主专制
5.
在罗马共和国初期,平民和贵族展开长期的斗争,推动了一部被后世誉为“欧洲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的成文法颁布。这部成文法是
A.公民法
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6.
《世界文明史》指出:“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殷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B.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C.确立了分权制衡的权力结构
D.确立了责任制内阁
7.
有史学家认为:如果把这一事件看作是一次制度变迁,即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那就可以看出,制度变迁不一定要用革命的手段,非革命的手段一样可行。“这一事件”是(  )
A.十月革命B.“光荣革命”
C.工业革命D.二月革命
8.
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不一样。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博莱塔;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
A.三权分立原则
B.联邦制原则
C.中央集权制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9.
“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这体现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专制主义色彩
B.军国主义色彩
C.民族主义色彩
D.民主主义色彩
10.
关税的税则税率是一个国家用以限制和鼓励某些进出口商品,以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的手段。近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11.
二战期间,日本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与日军浴血奋战,成功解救出被围英军。这说明
A.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超越英国
B.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由守转攻
D.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
12.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据此,中国抗战应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3.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
A.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B.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C.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D.北洋军阀的统治受到沉重打击
14.
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

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A.军队贪污腐败盛行
B.洋务派任人唯亲
C.舰队数量的过多
D.军队指挥体系落后
15.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图“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原因的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B.“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C.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6.
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A. 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C. 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D.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7.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重大战役形势图。这一战役应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8.
《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是指
A.进行二月革命
B.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C.发动十月革命
D.巩固苏维埃政权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20.
***在某次会议的开幕式上致辞:“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致辞中“代表们”参加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1.
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这体现了中国外交
A.以联合国为中心
B.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C.以非集团化为特点
D.以意识形态为指导
22.
《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3.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并逐步走向正常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
24.
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中“根本性变化”是指,当今世界
A.发达国家已日趋衰落
B.东西方差距逐渐消失
C.发展中国家主导世界
D.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