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2761

试卷类型:学业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3/3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图1至图3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架构示意图,图4为民国初年中国政体架构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1所示中央官制是什么?指出其中丞相的地位及职责。
(2)概括图2与图3所示中央官制对相权进行调整的相同目的,并指出其做法的不同。
(3)与图1、2、3相比,图4反映出中国政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二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三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唐文权、桑兵《戴季陶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出自于哪场战争中的哪个条约?19世纪中期另外一件与南京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3)请分别指出教材和材料三各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单选题(共11题)

3.
学者陈乐民说“我认为它(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没有修饰过的民主,带有相当大的本能性:群众说了算。”这种民主政治根植于古希腊
A.人文思想严重缺失的蒙昧国情
B.小国寡民特色凸显的政治土壤
C.法律体系非常完备的法治环境
D.商品经济十分落后的发展水平
4.
美国学者约翰·赞恩在《法律的故事》一书中讲道:“罗马的法律机器得以完善地运行,得益于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和专业律师阶层的出现……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该学者意在
A.探究罗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
B.分析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
C.强调罗马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
D.指出自然法是罗马法的哲学基础
5.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可见,德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皇帝兼任联邦议会主席
B.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
C.皇权受到议会极大制约
D.皇帝无权中止法律执行
6.
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美国这种固定名额与按人口比例名额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调和
A.南方与北方的矛盾B.东方与西方的矛盾
C.大州与小州的矛盾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7.
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某事件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却使***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推动这次行军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
A.开展土地革命
B.进行万里长征
C.召开八七会议
D.召开遵义会议
8.
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从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蜂拥而出;从贫民窟里,倾泻出受尽了苦难的人们,红色的彼得格勒在危险中!……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曾经涌现出这样人山人海的自觉自愿的群众呵!这说明十月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民群众
A.对临时政府统治的不满
B.对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不满
C.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
D.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
9.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的人民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10.
下图是1953年的一张选民证,它折射出的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11.
有人说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其中在第三个周期出现的战略性调整是
A.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C.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D.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2.
1947年法国总理拉马迪埃说:“每一笔贷款的给予都取决于政治现实,每获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就要减少一些。”他的言论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的成立
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13.
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当代世界历史局势时,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A. 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与合作
B. 第三世界的崛起
C. 战后世界各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