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法国代议制建立的特点及成因。
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作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限制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法国代议制建立的特点及成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两次对日战争取得不同结果的原因。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两次对日战争取得不同结果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4题)
3.
在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
A.雅典民主制度的萌芽 |
B.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
C.城邦阶级斗争尖锐 |
D.雅典专制制度的确立 |
4.
古罗马法学家说:“法律并非人的思想的产物,也不是各民族的任何立法,而是一些永恒的东西,以其在指令和禁令中的智慧统治整个宇宙。法律是神的首要的和最终的心灵,其理性以强迫或制约而指导万物。”这里的“法律”指的是
A.习惯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自然法 |
5.
乔治三世于1760年上台,把持英国政权达半个多世纪。以至于“君主立宪制”被革命民主主义者骂成“羼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两种古代暴政的残余”。这说明英国
A.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
B.国王权力未受到制约 |
C.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 |
D.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
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7.
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
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
8.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评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太平天国运动
A.提倡绝对平均主义 |
B.鼓励发展资本主义 |
C.动摇列强在华统治 |
D.建立政权与清对峙 |
9.
在***同志人生革命征程中,留下许多壮丽诗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与上面诗句反映同一历史内容的是
A.“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
B.“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C.“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10.
1936年前后,蒋介石通过多种渠道以联系当时的中共以实现“团结御辱”,而中共此时内部也在讨论是否与国民党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合作,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在“反蒋”政策上出现质变 |
B.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危机的现实需要 |
C.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积极推动 |
D.日本基本上完成对华的全面军事准备 |
11.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评论:“这个奇异的世纪(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下了它的死敌一命。”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
B.二战期间,苏联东线的抵抗有力地支援了盟军 |
C.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灵感 |
D.20世纪是一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历史 |
12.
2005年12月,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悼念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该电文中的“九二会谈”
A.是“一国两制”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 |
B.商洽促成了《反国家分裂法》的制定 |
C.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
D.促成了海峡两岸定点“三通”的实现 |
13.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第三世界国家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
B.“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
C.群雄并起 |
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
14.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
B.为欧洲一体化提供经济保障 |
C.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
D.加剧了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 |
15.
冷战的终结为美国支配全球市场提供了条件,“全球化”的概念便是理论根据。但美国要遏制那些谋求地区霸权的国家,必须依靠地区性“2号大国”作为补充,这种“2号大国”在亚洲就是日本。这反映出冷战后的世界
A.大国强权、霸权主义与多极化趋势并存 |
B.美国等发达资本国家开始主导“全球化” |
C.“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 |
D.日本建立政治大国的国际条件已经成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