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9届高三百校联考11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270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社会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虎视眈眈,明王朝处于两害相侵的困境,许多人仍处于“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的境况。王船山(王夫之)在焦虑中产生对王(阳明)学和禅学的怀疑,并试图以修正程朱理学、恢复传统经学来匡扶大厦之将倾,与顾炎武等人开讲求经世致用之新风。清朝入关后,王船山曾举兵抗清,事败后誓不降清。他指责李自成起义犯上作乱成为清朝帮凶。然而,他始终把清兵入关看作明亡的主要原因,把“尊王攘夷”摆在首位。其思想充满了对清朝入主中原的愤激之情,船山还是“西学中源”说的始作俑者,他指出:“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则皆剽袭中国之绪余。”

——摘编自周辉湘《船山学复苏与近代思想界的嬗变》

材料二 在与太平天国殊死搏斗的同时,曾国藩即令收集、整理、刊刻船山遗书。1862年,由曾国荃策划重刻。曾国藩校阅了1/3以上的篇幅,“订正讹脱百七十余事”,重刻《船山遗书》于1865年正式出版。曾国藩不可能同船山一样把尊王攘夷的目标对准清王朝,却又接过攘夷的口号,把它转换为御外侮的“制夷”。

——据《曾国藩全集》等整理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推崇王夫之,并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革命者印发王夫之《黄书》等“明于华夷之辨”的书籍,“排满革命”“光复旧物”便迅速成为国人的共识。

——据王泽应《冲破鸿蒙别有天——夫之出船山记》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征,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曾国藩重刻《船山遗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革命派对王夫之思想的宣扬。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淸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衙门时代的旧有制度,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建立了一支高效、稳定、正规的外交官队伍。第三,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并重,重视提高外交官的业务素质。
淸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成功变革得益于庚子惨败后清廷统治集团中形成的积极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变革氛围。洋务运动时期的努力最终为清末新政时期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新政中外务部的官员大部分“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中国的现代外交体制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哪里需要变、如何变必然以西方模式作为参照系,这就更要扩大中外交往以“广见闻”。一些国内重臣对推动外交体制的变革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粤督陶模在1901年提出政府要设十部,外务部位居第二;袁世凯也积极号召政府将礼仪性外交活动制度化。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新政时期的外交体制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德波战争中德国势如破竹的情况下,苏联却迟迟不肯出兵……德国是处在趋向于立刻结束战争并达到和平的国家地位中,而那在昨天还高喊反对侵略的英国和法国,却主张继续战争而反对缔结和约。英美等国直到法国被击败后才想到联合苏联。1940年,以反共著称的丘吉尔给斯大林写了乞求联合的信。但苏联的愿望是让各方立即达成和解而实现一种制衡,而不是让战争持续和扩大下去,甚至在1941年6月21日晚上收到德军翌日进攻的情报后,斯大林仍然坚持:“边境各军区的部队绝不要上挑衅的当,以免引起麻烦。”
——摘编自潘高志《简析冷战前苏联对西方政策的沿革》
材料二  1941年6月23日,斯大林便向苏联和共产国际领导人指示,各国党应不再提出社会主义革命问题,共产国际要退出公开场合。7月13日,苏英签订了对德作战的协定,苏联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1943年10月,莫斯科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上,三方共同宣言:同盟国家要把战争一直进行到敌人放下武器并无条件投降为止。
——据伊·费·伊瓦辛《苏联外交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斯大林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态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斯大林产生上述两种态度的国际背景。
4.
   材料 公元八世纪中期,陆羽著《茶经》别从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等十章,详备茶事,为茶之生长、采摘、制作、煎煮、品饮等各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规范。然而陆羽的创举不仅仅在于相对完整的茶事标准,更在于陆羽之“茶”区别于此前作为药物、食物、饮品的“茶”,因为陆羽注意到并且尝试挖掘了“茶”于人的口舌之外,带给人的更深刻、长久的感受、影响。陆羽在《茶经》中对于“茶”的解读,实际上成为他对于茶之道、人之道的一种思考。在《茶经》中,陆羽提出了这样的说法:“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句话成为我国古代茶文化以及茶德思想的开端,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实现了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深入。陆羽以后的茶书以及与陆羽研究相关的资料中,有得陆羽“山林之乐”者,有从茶中“精行修德”者,亦有以“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言“茶道尽矣”者。

——摘编自赵子涵《试论“陆羽之茶”与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陆羽著《茶经》的突出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陆羽著《茶经》的影响。

2.单选题(共8题)

5.
苏格拉底因批评传统信仰中不协调的东西而获罪,在法庭上他耻于向陪审团乞怜,甚至拒绝按惯例让自已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而是居高临下,据理力争,这就使得陪审团难以采取变通做法。最终陪审团以过半票的结果宣布其死刑。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司法程序遵循了民主原则
B.辩才不能影响陪审团的决定
C.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D.公民缺乏演讲技巧的能力
6.
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傅斯年说,五四运动原是无领袖、不用手段和不计结果的,是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傅斯年意在强调
A.以社会的培养改造社会
B.五四运动的组织较混乱
C.借政治的力量改造社会
D.社会改造必须循序渐进
7.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
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
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
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
8.
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表明多极化的发展
A.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B.推动了和平力量的增长
C.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D.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9.
16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8倍。1495年,一个工人以15周的劳动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1564年则要花40周的劳动,而到1593年,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也不能保证全家一年的口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农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圈地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土地贵族对农业工人残酷的压榨
D.殖民掠夺加剧了货币的贬值
10.
下面是清末中国机械进口趋势图(单位:元)该趋势的重要影响是
A.使清廷丧失了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
B.减少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
C.利于催生本土产业替代进口
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1.
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12.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地震。此处的“创新”体现在
A.否定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
B.将解放欲求注入人文主义复兴
C.文学艺术作品与宗教的融会贯通
D.借人文主义否定了宗教信仰自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