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位于欧洲北端的英国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国家。长久以来,英国一直居于“文明世界”的边缘,但正是这样一个小小岛国,却率先敲开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英国从地理边缘变成了世界的中心,而地缘的中心实则就是文明的中心。凭借这种新文明,一个小小岛国变成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工厂又称制造厂,是一类用以生产货物的大型工业建筑物。大部分工厂都拥有以大型机器或设备构成的生产线。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场所。
工业化的机器和厂房是非常昂贵的投资,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同时,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和其它金融企业为了适应股份公司的需要也纷纷兴起。1799年,欧文与他后来的岳父合伙创办了新拉纳克工厂,欧文任经理。欧文把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为10小时,禁止不满九岁的童工劳动,提高工人工资,工厂暂时停止工资照付。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设立工厂商店向工人出售比普通市场便宜的消费品,开办工厂子弟小学、幼儿园和托儿所,建立工人互助储蓄会。1788年,卡特莱特在建造雷特福德工厂时投资350英镑用于经理室、会计室和门房的建设,此举使他的工厂获得了“革命工厂”的称誉。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改进济贫管理,建立中央济贫管理机构,改变过去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政策,而变为以院内救济为主,对救济资格严格审查,实施普通救济的原则,扩大了社会救济的范围。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跳跃式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一 位于欧洲北端的英国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国家。长久以来,英国一直居于“文明世界”的边缘,但正是这样一个小小岛国,却率先敲开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英国从地理边缘变成了世界的中心,而地缘的中心实则就是文明的中心。凭借这种新文明,一个小小岛国变成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工厂又称制造厂,是一类用以生产货物的大型工业建筑物。大部分工厂都拥有以大型机器或设备构成的生产线。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场所。
工业化的机器和厂房是非常昂贵的投资,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同时,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和其它金融企业为了适应股份公司的需要也纷纷兴起。1799年,欧文与他后来的岳父合伙创办了新拉纳克工厂,欧文任经理。欧文把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为10小时,禁止不满九岁的童工劳动,提高工人工资,工厂暂时停止工资照付。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设立工厂商店向工人出售比普通市场便宜的消费品,开办工厂子弟小学、幼儿园和托儿所,建立工人互助储蓄会。1788年,卡特莱特在建造雷特福德工厂时投资350英镑用于经理室、会计室和门房的建设,此举使他的工厂获得了“革命工厂”的称誉。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改进济贫管理,建立中央济贫管理机构,改变过去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政策,而变为以院内救济为主,对救济资格严格审查,实施普通救济的原则,扩大了社会救济的范围。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跳跃式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晚清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忠君、尊孔”为第一类,“尚公、尚武、尚实”为第二类。“尚公”一方面要求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另一方面要求仿效西方的注重团体合作和社会公德的做法;“尚武”即要求仿效“东西各国,全国皆兵”之制;“尚实”强调的是躬行实践,同时学习西方的实证精神,旨在造就“可农、可工、可商之才”,以利国计民生。自此,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明令颁示的教育宗旨正式诞生,它一直沿用至清王朝覆亡止。
——摘编自杨天平《晚清教肓宗旨史论》
材料二 1912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道德教育,全称公民道德教育,其要旨为自由、平等、亲爱。实利教育主要包括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态度、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国计民生等内容。军国民教育要求通过加强军事训练、兵法操演等途径,以增进学生体质体能、提高学生军事技能,实行“举国皆兵之制”。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强调通过诗歌、美术等艺术活动唤醒学生“浑然之美感”,进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人格的目标,即“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喻本伐《中国教育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制定1906年教育宗旨的思想来源,并对该宗旨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和晚清教育宗旨的异同,并说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的意义。
材料一 1906年,晚清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忠君、尊孔”为第一类,“尚公、尚武、尚实”为第二类。“尚公”一方面要求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另一方面要求仿效西方的注重团体合作和社会公德的做法;“尚武”即要求仿效“东西各国,全国皆兵”之制;“尚实”强调的是躬行实践,同时学习西方的实证精神,旨在造就“可农、可工、可商之才”,以利国计民生。自此,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明令颁示的教育宗旨正式诞生,它一直沿用至清王朝覆亡止。
——摘编自杨天平《晚清教肓宗旨史论》
材料二 1912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道德教育,全称公民道德教育,其要旨为自由、平等、亲爱。实利教育主要包括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态度、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国计民生等内容。军国民教育要求通过加强军事训练、兵法操演等途径,以增进学生体质体能、提高学生军事技能,实行“举国皆兵之制”。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强调通过诗歌、美术等艺术活动唤醒学生“浑然之美感”,进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人格的目标,即“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喻本伐《中国教育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制定1906年教育宗旨的思想来源,并对该宗旨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和晚清教育宗旨的异同,并说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的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诚被任命为湖北省政府主席后,便领导了以“减租”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1941年4月制定《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具体内容包括:“农民佃租定为正产物总收获量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即由总收获量先提二成五归佃,所余七成五由主、佃对分;实施减租后,地主不得因减租而撤佃;按年分区推行,其分区推行次序及办竣期限,由省府以命令规定之,期于五年内,次第完成。”这种土地改革总的说来,效果甚微,“减租政令不免有遭受破坏的地方”,主要有:地主“将一部分田亩匿不陈报,以图拆补减租损失者”;“佃户在地主积威之下,仍多方维持地主利益,不敢有短失者”;地主“往往假词威吓,使佃户不敢依照规定减租”。“以上情形,均可见地主势力之大,竟可迫使无知乡农自动地放弃其应得的利益”。经过这段“减租”的实践,陈诚自己也承认:“所可痛心者,就是在‘做’字上太差劲。更重要的,陈诚的“减租”改革并没有得到国民党上层的支持。整个改革,并没有国民党的中央文件加以肯定,都是湖北省的行为,结果收效不大。
——《中共党史研究》
材料二 针对土地问题***明确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农民。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在民主革命时期,正确的土地政策经验主要是: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这是打破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的基本措施;将农民的乡土和族群意识纳入到阶级意识的体系中去,使农村的土地改革成为阶级斗争的主要组成部分;无偿没收地主土地。这些土地政策,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摘自《向毛主席学习》
(1)根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陈诚土地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有何不同。
材料一 陈诚被任命为湖北省政府主席后,便领导了以“减租”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1941年4月制定《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具体内容包括:“农民佃租定为正产物总收获量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即由总收获量先提二成五归佃,所余七成五由主、佃对分;实施减租后,地主不得因减租而撤佃;按年分区推行,其分区推行次序及办竣期限,由省府以命令规定之,期于五年内,次第完成。”这种土地改革总的说来,效果甚微,“减租政令不免有遭受破坏的地方”,主要有:地主“将一部分田亩匿不陈报,以图拆补减租损失者”;“佃户在地主积威之下,仍多方维持地主利益,不敢有短失者”;地主“往往假词威吓,使佃户不敢依照规定减租”。“以上情形,均可见地主势力之大,竟可迫使无知乡农自动地放弃其应得的利益”。经过这段“减租”的实践,陈诚自己也承认:“所可痛心者,就是在‘做’字上太差劲。更重要的,陈诚的“减租”改革并没有得到国民党上层的支持。整个改革,并没有国民党的中央文件加以肯定,都是湖北省的行为,结果收效不大。
——《中共党史研究》
材料二 针对土地问题***明确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农民。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在民主革命时期,正确的土地政策经验主要是: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这是打破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的基本措施;将农民的乡土和族群意识纳入到阶级意识的体系中去,使农村的土地改革成为阶级斗争的主要组成部分;无偿没收地主土地。这些土地政策,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摘自《向毛主席学习》
(1)根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陈诚土地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有何不同。
2.单选题- (共13题)
4.
公元前487年,雅典进行了执政官选举方法的改革,由原来的公民大会直接选举变为由享有资格的成员抽签选执政官。这一改革
A.有利于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
B.有利于削弱氏族贵族的权力 |
C.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
D.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
5.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的革命热情比北方低沉,英属加勒比群岛的殖民者甚至没有和北美大陆殖民者一起反抗英国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美国北方种植园经济发达 |
B.加勒比地区海盗活动猖獗 |
C.当时英国军事实力的强大 |
D.种族奴役制度规模的不同 |
6.
19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法律等。1870年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意味着
A. 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B. 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 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D. 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A. 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B. 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 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D. 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7.
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上,代表们唇枪舌剑,争论得异常激烈,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意见几乎完全一致。代表们争议最少的问题可能是
A.美国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 |
B.国会实行一院制还是两院制 |
C.行政官由人民还是议会选举 |
D.黑人奴隶是否纳入征税范围 |
8.
美国历史学家K.S.平森认为1870年至1900年的德国正在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与这一转变无关的因素是
A.启蒙运动 |
B.第二次工业革命 |
C.德国统一 |
D.德意志帝国成立 |
9.
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新兴的工业城市有了相应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利。此次改革
A.其打破了特权选举扩大了选举权 |
B.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权 |
C.这表明了无产阶级已取得选举权 |
D.其推动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 |
10.
1909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这说明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 | B.咨议局议员发挥民意代表作用 |
C.清政府被迫迎合民主潮流 | D.中国开始迈人民主政治的门槛 |
11.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下列对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C.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D.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
12.
1926年下半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提出“应(将土地问题)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农民的支持,胜利是不可能的”,同时又提醒“在当前任务方面,必须在中共和国民党之间协商一致”。材料表明
A.苏联对中国革命给以及时指导 |
B.土地问题是当时国共最大分歧 |
C.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日趋明显 |
D.共产国际对北伐战争横加干涉 |
13.
陈云在1938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描述道:“抗大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没有汽车用两条腿走,男男女女从千里之外都来了……西北旅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这一现象表明
A.全面抗战路线得到社会广泛支持 |
B.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 |
C.国共力量对比出现决定性的转折 |
D.抗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取得成效 |
15.
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全球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相互作用。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材料表明
A.文明冲突的社会不会有政治经济利益 |
B.东西文明的对抗决定国际秩序的走向 |
C.国际政治斗争的新领域将是文化领域 |
D.冷战时期遏制理论已不能适应新形势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