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联赛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2602

试卷类型:竞赛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7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同学在研究近代世界部分国家崛起时从教材中提取如下材料:
英国
莎士比亚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充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美国
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亮起了第一盏电灯……把人类带入一个新时代。
德国
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日本
“黑船事件”后,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工业文明的优势……他们希望改革日本社会,实现富国强兵。1889年明治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当时,日本的机器工厂已经有三千多家,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一1927年中共“五大”党员成分
党员总数57967名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军人
中小商人
其他
所占比例(%)
50.8
18.7
19.1
3.1
0.5
7.8
党员性别比(%)
男党员91.73
女党员8.27
 
表二1928-1930年工人占全体党员比例的变化
党员总数130194名
1928年6月
1929年
1930年7月
1930年9月
工人所占比例(%)
10.9
7.0
8.5
1.6
农民所占比例(%)
≥70
 
(1)根据表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党员成分构成比例所反映出的信息。
(2)根据表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民主革命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革命的认识。

3.单选题(共18题)

3.
伯利克里时代,法律规定只有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能成为雅典公民。这一规定体现了
A.雅典民主主体的狭隘性
B.城邦公民教育的局限性
C.雅典民主发展的曲折性
D.希腊选举制度的原始性
4.
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
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
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
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
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
5.
通过内战和光荣革命,英国的政权由专制王权转化为贵族寡头政治,但随着下层民众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民主的呼声越发高涨,社会需要进一步的民主制。下列举措体现了民众的这种“呼声”的是
A.颁布《权利法案》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内阁执掌立法权
D.1832年议会改革
6.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
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B.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D.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7.
1879年6月,法国参、众两院做出了几项具有象征意义的决定:政府和议会重新迁回巴黎;确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法兰西国庆节。这些举措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维护了1789年革命成果
B.巩固了1875年宪法地位
C.从根本上防止君主制复辟
D.大力弘扬了共和文化传统
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是
A.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
B.英国上下院制的翻版
C.出于对总统行政权的牵制
D.追求直接民主的体现
9.
恩格斯说:“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在德国国家机构中,最有可能被工人阶级“利用”的是
A.宰相
B.内阁
C.联邦议会
D.帝国议会
10.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以第三、第十一师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的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对这一材料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C.证明了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11.
在一些外媒看来,铁路(高铁)外交,已成为当今中国最有力的外交武器。为此,有人说:“过去,洋人在中国修铁路;今天,中国帮洋人建铁路。”近代史上,洋人大规模在中国修铁路是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12.
“由于帝国主义军舰在大沽口外示威,以及洋兵在天津租界登陆挑衅;六月十四日,义和团将城内教学焚毁……义和团趋势进入军械所,拿取洋枪弹药。从此,天津的部分拳民,开始使用新式枪械,保卫天津。”,这一描述表现了义和团的
A.反封建意识
B.盲目排外行为
C.反帝爱国精神
D.积极参政意识
13.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说:“如果没有爆发了革命的1911年的话,近代中国的伟大一年应该是1908年,因为在这一年清政府为建立立宪政体而采取了一系列初步的措施,公布了宪法大纲。”可见,该历史学家这一评述的着眼点是
A.政权延续性
B.社会稳定性
C.法律近代化
D.政治民主化
14.
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农中去。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新文化运动的高涨
B.五四运动的开展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北伐战争的进军
15.
“虽然它的用意在于保护革命成果,但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下列内容符合材料对《临时约法》评价的是
A.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B.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C.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16.
五口通商后,受雇于外国商行,为其在华推销商品和收购原料奔走的中国人被称为买办。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外贸重心由广州转向上海
B.买办大量投资于近代企业
C.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质变
D.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17.
1930年2月,中共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通知中指出:“一切分散红军,逃避敌人进剿,向偏僻地区发展的观念在现时局势下,便成为极端错误的取消观念。”这说明
A.中共迫切需要统一军事领导权
B.党内存在严重的逃避主义倾向
C.国共两党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D.革命道路中国化尚未达成共识
1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民主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19.
国民政府于1937年9月设立了国际宣传处,主要负责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管控在华外国记者的报道内容。整个抗战期间,先后在国外设立12个办事处,分布于欧美各地,并与当地民间团体建立了相当广泛的联系。该机构的设立
A. 有助于获取国际力量的支持
B.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
D. 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0.
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
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
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
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
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