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253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二 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一个振兴国家的实业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发长江流域。他指出,“长江为全国中枢,关系极重”。《实业计划》里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共分五部,即:(一)东方大港;(二)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三)建设内河商埠;(四)改良扬子江现存水路及运河;(五)创建大士敏土厂。

——摘编自雷浩《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1959年我国编制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主体的长江流域系统规划。随着人们对流域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1990年,我国补充、修订原规划后出台《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提出长江流域重点解决防洪、航运、灌溉、引水、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等六方面的问题,并规划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等一批主要工程项目。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长江开发思路。

——摘编自吴传清《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计划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发展规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唐代鼓励对外贸易,“结好使”、“押蕃舶使”、“监舶使”、“市舶使”等官制相应产生。唐代市舶使或以岭南帅臣兼任,或以专官充任,开元后又有宦官出任。宋代先后在广州等七地设市舶司,主要由地方知州兼任长官。根据《宋会要市舶部》载:“颁发凭引目,查处漏舶”。市舶司负责对进出境货物进行检查、抽税,还管理进出口贸易和招徕互市。此制度一直沿用。清康熙年间,清廷以云台山、宁波、漳州和广州四处为对外贸易口岸,分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管制贸易与收取关税,外商贺易由官商性质广州十三行包办.从此,市舶司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海关除海关监督住所外,还建银库和吏舍。最大粤海关有省城大关和七个地方关口。主要关口设一名海防官员常驻,并有将军衙门每年调军队协管。地方关口还共管有五十多个小关,负责稽查内地、本港船只出入。

——摘编自周熊《论我国海关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市舶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评清康熙年间海关制度改革。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罗斯福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尽管他担心与苏联的误会增多,但他从未试图与苏联进行竞争,纵然战争结束将使苏联在欧洲和亚洲大举扩张其影响。相反,他希望维持均势,说服苏联相信,现实安全的最佳途径是依靠合作而非单方面努力遏制潜在的威胁。杜鲁门延续了前任的政策,迟至1945年秋天,他和国务卿仍都指望能与斯大林建立起个人关系,以此作为克服美苏关系中已然开始出现的问题的最佳方法。前国务卿认为,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行为,很可能和苏联一样危险。国务院同期警告,注意伦敦引诱华盛顿支持欧洲势力范围的企图,提出美国的首要目标并非帮助一国增强力量来反对另一国。

——摘编自(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长和平:冷战史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公元前536年,郑国名臣子产,接到了晋国贤臣叔向一封措辞严厉的来信,信中称“开始我还对你寄予希望,现在没有了”。是什么使这两位曾经相互欣赏的贤人发生了分歧?原因是郑国在子产的主持下铸刑书,公布了成文法。叔向在给子产的信中写遭:“这样一来,平民知道了有法可依,就不会畏惧身价比他们高的人,就会弃礼,从法而争。去礼从法,是末世之制。郑国大概要败亡在你的手里了。”子产回信说:“现在不能考虑到子孙后代了,我这样做是为了救世。”公布成文法,是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让平民可以视法而动,而不再视贵族而动,在行事上拥有了主动权。平民力量的上升,国家政权对平民的依仗,使法律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二十年后,叔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

——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铸刑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子产铸刑书的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功勋荣誉制度是世界通用的激励先进,鼓舞士气,树立国民荣誉感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9题)

6.
雅典公民大会制度规定,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有以下几类: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强调
A.人文主义原则
B.节约的社会风气
C.法律的严肃性
D.社会秩序的重要
7.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
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8.
阅读《1937—1945年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简表》:

据此可知
A.中国战场自始至终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
B.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日本的对外侵略重点从中国逐渐转移到东南亚
D.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胜利
9.
某学者认为某个历史事件的失败原因是: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该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型、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也就决定了它的必然崩溃。这一事件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0.
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
C.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11.
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12.
人民银行决定自2018年11月16日起陆续发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币。其中的三枚30克圆形镁质纪念币背景图案分别为:禾苗和稻穗;某城市建筑、港口、拓荒牛雕塑及飘带等组合;某城市标志性建筑及桥、江等组合设计。对于设计者意图的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
A.1984年深圳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城市
B.浦东新区是新世纪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是农村改革的启始
D.共建“一带一路”正进入深入发展新阶段
13.
“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才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在英语世界中才使用“资本主义”这个词(法语中则早得多)。对这些历史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主义”都来源于启蒙运动
B.法国的资本主义比英国更先进
C.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
有学者在谈到民国初期政治乱象时指出,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这些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在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据此判断,该学者认为
A.君主立宪要优于民主共和
B.中国急需一场文化改良运动
C.西方教育制度不适合中国
D.学习西方制度必须结合国情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