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对比思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结合所学,完成表格与问题。
(一)第一组对比:
材料一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1)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
(二)第二组对比:

(2)完成表格中的空白处。中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请指出“建国初期”和“新时期”世界政治格局最主要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三)第三组对比: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性质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一)第一组对比:
材料一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1)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
(二)第二组对比:

(2)完成表格中的空白处。中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请指出“建国初期”和“新时期”世界政治格局最主要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三)第三组对比: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性质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材料三 罗马原来只是一个城市。罗马的政府是只适合于城墙之内的居民的市政机构。在罗马四周看到的除了城市没有别的。当时称为民族的只是诸城市的联盟。拉丁民族便是拉丁诸城市的一个联盟。没有乡下土地的业主是城市里的居民。当罗马扩张时,征服的也只是城市。像罗马这样的城市能够征服世界,但要管理这个世界就不容易了。必须有一种能使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团结起来的统治方式。罗马帝国在发展民法立法的同时,建立起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给整个罗马世界盖上一张等级森严的官吏网,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最后,解体的时刻到了,蛮族从各方面侵入进来,各行省不再抵抗、不再费力去关心总体的命运
——摘编自(法)基佐《欧洲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疆域广大的古代罗马国家形成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政府用怎样的措施来维系庞大的帝国?其效果如何?
材料一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材料三 罗马原来只是一个城市。罗马的政府是只适合于城墙之内的居民的市政机构。在罗马四周看到的除了城市没有别的。当时称为民族的只是诸城市的联盟。拉丁民族便是拉丁诸城市的一个联盟。没有乡下土地的业主是城市里的居民。当罗马扩张时,征服的也只是城市。像罗马这样的城市能够征服世界,但要管理这个世界就不容易了。必须有一种能使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团结起来的统治方式。罗马帝国在发展民法立法的同时,建立起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给整个罗马世界盖上一张等级森严的官吏网,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最后,解体的时刻到了,蛮族从各方面侵入进来,各行省不再抵抗、不再费力去关心总体的命运
——摘编自(法)基佐《欧洲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疆域广大的古代罗马国家形成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政府用怎样的措施来维系庞大的帝国?其效果如何?
3.
“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题,具体指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生活的城市化、世俗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指什么?
材料二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

材料三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请回答:
(2)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一个观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对材料二成果分类,多角度论证说明观点。)
材料一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指什么?
材料二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

材料三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请回答:
(2)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一个观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对材料二成果分类,多角度论证说明观点。)
2.单选题- (共16题)
4.
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公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A.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 |
B.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 |
C.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 |
D.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
5.
“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最大的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下列理解最符合论者本意的是
A.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目标 |
B.优待皇室是尊重清王朝,南方这种妥协是为国家为未来作出的牺牲 |
C.清朝的妥协是清廷牺牲了自己的江山,放弃了“万世一系,皇权永固” |
D.各方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重建秩序与和平 |
6.
民国初年,茶楼一角。一位读书先生正在向群众宣读自己的见闻日记(如下),日记反映该先生:


A.认识到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
B.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
C.该先生对辛亥革命有抵触 |
D.该先生对辛亥革命支持 |
7.
近代某条约签订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该条约
A.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
C.通过该条约割占了香港九龙司一处 |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
8.
遂宁某学生在参观学校的《百年中国》主题活动中看到一句名言:“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该学生对此作了如下理解:
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②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需要
③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④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你认为理解合理的是
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②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需要
③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④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你认为理解合理的是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9.
美国记者伊斯雷尔·爱发斯坦指出,“对日本人来说,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据此可知
①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加速了“上海事件”的爆发
②日本借发动“上海事件”打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③“上海事件”的爆发使蒋介石抗日态度更坚决
④“上海事件”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①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加速了“上海事件”的爆发
②日本借发动“上海事件”打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③“上海事件”的爆发使蒋介石抗日态度更坚决
④“上海事件”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10.
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
C.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
12.
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
A.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
B.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
C.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
D.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
13.
1895年春,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宣统帝,要求拒签条约,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公车上书。以上表述中需要更正的地方有几处
A.2处 |
B.3处 |
C.4处 |
D.5处 |
16.
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7.
阅读下边《1969—1977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统计简表》,结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有关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中国外交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②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③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①中国外交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②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③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18.
1973年2月17日,***在会见基辛格的时候,表述了“一条线”的思想,他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说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由此推知,“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核心就是
A.联美抗苏 |
B.和平共处 |
C.一边倒 |
D.不结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