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242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推典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监督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值守,则无论其功勋成信多高,皆依法惩处,从罢官放迳直至处死。实际上所有公元前5世纪的著名政治家都受过公民大会的责罚,米利斯托克利和伯里克利亦不例外
——摘编自吴于度,齐世蒙等《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在罗马法方面,不仅有举世公认的罗马私法,也有与私法相比毫不逊色的罗马公法制度。例如现代宪政制度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就是以罗马宪法为溢觞,在罗马共和宪法中,不仅存在同僚之间的分权(双执政官制),也存在执政官和其他行使积极权力的长官与行使消板权力的保民官之间的分权和制衡,最后还有五大宪制机关:人民大会、元老院、长官、保民官条司团彼此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罗马的这些制街机关也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议会、参议院、监察机关等政权机构。
——摘编自蒋安杰《正确认识希腊法与罗马法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政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城邦政治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历史意义。

2.单选题(共22题)

2.
苏格拉底案是雅典民主制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苏格拉底虽然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是理和错误的,但是公民必遵守法律,必须服从通过合法的程序所做出的判决,材料主要反映出
A.苏格拉底遵循法律至上原则
B.苏格拉底极力捍卫个人自由
C.判苏格拉底的程序不合法
D.雅典民主制是一种精英政治
3.
帝国初年,元老院尚有法律创制权,但公元1世纪后,这种权力已有名无实,殆皇帝的咨询机关,立法权完全落入皇帝一人之手。哈德良帝以后,皇帝的命令成为最重要的法律,由此可知
A.皇帝立法削弱了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B.皇帝命令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C.罗马法的制订忽视立法形式和程序
D.罗马帝国皇帝具备较高的法学知识
4.
1701年,英国议会在《王位继承法》中规定:“法官品行端正即可继续任职;只有在议会两院的请求下(国王)才可罢免法官。”这表明
A.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
B.议会同时拥有司法权
C.英王再无权任免法官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5.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下列原则和制度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总统制
B.三权分立
C.中央集权
D.议会至上
6.
1875年,拉布赖艾在议会中说:“我来此不是向你们比较君主制和共和制的优劣。只是对你们说,绳圈正在抽紧……外部的危险是巨大的,内部的威胁也并不小,我们只能建立共和国的政府,否则,我们的重任结束了,需要将此重任还给国民。”这说明法国
A.确立共和制是统治者权宜之计
B.共和制的确立充满了曲折
C.确立共和制是维护统治的需要
D.建立了较完善的民主政治
7.
1893年,德皇威廉二世宣称要将议会中的新军事法案的反对者击得粉碎时,在议会集闭中引起的只是不公开的批评。这是因为
A.宪政体制有军国主义的色彩
B.德皇作为国家权力中心有法律保障
C.德国议会无权力故名存实亡
D.内阁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8.
1841年5月21日,清军将领奕山在没有进行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向英舰发动夜袭,而英军却乘机进攻将兵锋直抵广州城下,泥城炮台和城四方炮台相继不战而陷。这表明
A.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投降
B.战争失败根源于制度落后
C.英军在各方面都占有优势
D.指挥失误使清军被动挨打
9.
有学者说,尽管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并没有明确地在革命中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
C.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D.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
10.
由于广大居民的抵制,太平天国不得不于1855年初下令解散女馆,恢复家庭。随之,个人不许私留资财,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和诸匠营、百工衙制度及废止私人商业贸易的政策也逐渐瓦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太平天国
A.社会理想具有空想性
B.不代表民众利益
C.革命性一面日益丧失
D.施政具有妥协性
11.
下面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A.新的斗争方式不断涌现
B.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
C.社会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
D.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军
12.
1927年4月5日,汪精卫与陈独秀在武汉会谈,并发表《联合宣言》,称国共“如同兄弟般亲密”。《联合宣言》的发表
A.减缓了北伐胜利步伐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完成了革命遗留任务
D.导致了中共放松警惕
13.
下图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这次战役
A.坚定了全国抗战胜利的信心
B.有力地配合了太原会战的进行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D.使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4.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召集各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述战略方针。邓小平说:“现在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是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当时的选择是
A.百万雄师过大江
B.发动了辽沈战役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5.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虽然设计了模范社会的原则并付诸实践,但他们从未考虑如何取代现代社会制度。”为纠正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这一弊端,马克思
A.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
B.主张和平实现共产主义
C.呼吁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
D.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16.
16~19世纪,那些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欧美国家通过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方式南全球扩张,建立起“欧洲中心”的世界体系。进入20世纪后,这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解构。对这一体系“开始解构”起重大影响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巴黎公社成立
C.美苏冷战对峙
D.苏联解体分裂
17.
1983年6月,邓小平在谈话中说:“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两党的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都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做出贡献。”该谈话表明当时
A.国共两党希望祖国完成统一
B.“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党共识
C.“一国两制”已经正式提出
D.国共两党民族统一理论相似
18.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构成“国家形象符号体系”的“核心元素”确定于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9.
下表为1978~2003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数量统计表。这一过程体现出
A.基层民主建设成就显著
B.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C.社会主义民主日益完善
D.“依法治国”的理念深人人心
20.
观察下列两幅有关中美关系发展的图片,据此可以得出中美关系改善的特点是
A.从对抗到开始进行国事访问
B.从相互认可到关系正常化
C.以体育界交往换回双方认可
D.以民间交往推动官方往来
21.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其由对话机制转变为地区合作组织,从解决边界问题转为反对恐怖主,从注重内部整合转向发展对外关系。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
A.应对外部能力强化
B.注重维护地区稳定
C.职能定位较为模糊
D.合作程度不断深化
22.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同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了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并与许多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发展了通商贸易关系及友好往来。这体现了当时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不结盟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3.
冷战线束后,美国的实力虽然有大幅度提升,但与二战后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在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之时,欧盟、中国等“五大力量中心”成员的实力也都有引人注目的提升。由此可知,冷战结束后
A.世界紧张与动荡的局势加剧
B.欧盟与中国开始主导世界
C.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D.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