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的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称为“德意志皇帝”。“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条约”,“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指出“他”在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分析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
材料一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的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称为“德意志皇帝”。“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条约”,“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指出“他”在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分析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
2.
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稳定,但稳中有变。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促进了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内的经济建设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依据史实说明美苏“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的表现。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依据史实说明美苏“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的表现。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2.单选题- (共23题)
3.
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些做法旨在
A.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
B.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
C.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
D.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
4.
下列是古代雅典一幕戏剧的对白,此“对白”的主旨是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像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你那样的大人物?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理。
A.期盼雅典实行大众民主 |
B.讽刺雅典民主制存在弊端 |
C.痛恨将军操纵民间商人 |
D.借戏剧传播雅典民主思想 |
5.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对改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这反映出罗马法的典型特征是
A.商品经济影响下的私法发达 |
B.注重调节公民之间债务纠纷 |
C.严格限制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D.确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6.
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
A.皇权是国家最高权力 |
B.资产阶级没有任何民主权利 |
C.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尖锐 |
D.统治者用铁血政策来维护国家统治 |
7.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责任内阁制形成的体现 |
B.代议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
C.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
D.议会政党制发展的表现 |
8.
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C.陈腐观念逐渐淡化 |
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 |
10.
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 B.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
C.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 D.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
11.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整旨”。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认为“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故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由此可知,李鸿章
A.认识到清政府盲目自大 |
B.对列强侵略持无所谓态度 |
C.严重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
D.已经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
12.
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这说明共产国际
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
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 |
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 |
D.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
13.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
A.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
B.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
C.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
14.
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认为:“到1940年,华北乡间的无数农民第一次被组织起来,受革命观念的教导,达到某种程度的政治和经济解放。他们现在为中国抗战构成了一个比绵延的堡垒和堑壕还要机警和有伸缩性得多的活的屏障。……他们是中国动员起来抵抗法西斯恶性病侵略的健康的细胞。”该观点意在
A.肯定了广泛发动农民对抗战的意义 |
B.揭示了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
C.赞扬“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
D.指出中共的主张得到了群众广泛支持 |
15.
1935年8月,德国驻华军事顾问法肯豪森拟就《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向蒋介石建议:“中国应将作战部队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以黄河为最后抵抗线。长江封锁对于中部防御最关重要……四川则为最后防地,应规划兵工业和发展运输。”该建议
A.反映了蒋介石排斥异己势力的意图 |
B.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共剿共宗旨 |
C.准确预判了中国未来国家安全形势 |
D.旨在确保蒋介石对经济重心的控制 |
16.
列宁曾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过上几年基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意在强调
A.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促进俄国革命的爆发 |
B.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得以爆发的根本原因 |
C.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的历史条件不够成熟 |
D.俄国是帝国主义统治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
17.
有俄罗斯学者把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
A.着力推翻沙皇专制 |
B.推进俄国民主进程 |
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
19.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
A.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
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
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
D.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
20.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A.号召与会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
B.阐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方针 |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
D.提出不同性质的国家“求同存异” |
21.
1957年,***说“从外交政策和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但是,……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所以,不能把和平共处作为一个党的对外关系总路线。”材料中的外交思想所强调的是
A.要区分党的外交政策与国家的外交政策 |
B.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交往 |
C.对外关系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对外政策应该依据时代变化而调整 |
22.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B.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并逐步走向正常 |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 |
23.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
A.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 |
B.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 |
C.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
D.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
24.
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造成美国政府变化的原因是( )
A.扶植日本对抗西欧 |
B.恢复日本经济,利用日本作为冷战工具对抗中国和苏联 |
C.与苏联对日本的控制权 |
D.缓和与日本矛盾,建立良好的盟友关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